——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
记者:“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十年来,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持续强化能源技术革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认为,新质生产力在能源领域体现为哪些方面?如何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路径?
曾鸣: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对比,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技术革命创新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转型创新升级。
具体到能源领域,在技术革命创新突破方面,坚持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加快能源科技国产化自主创新步伐,推进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技术进步,准确把握引发产业技术变革的发展方向。应长远谋划新能源电力装备技术、储能氢能技术、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等符合能源现代化趋势、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先进技术,通过提前布局颠覆性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基础。
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方面,一是注重打造创新人才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研创新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技术人才。二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市场手段或管理手段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优化配置市场资源,让新能源、储能、通信技术、新型管理模式等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高效配置。
在产业转型创新升级方面,应注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能源产业升级发展,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在能源领域巩固新能源、综合能源、储能、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产业,改造提升煤炭等传统产业,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升级,实现产业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
记者: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您看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源领域具备哪些良好的条件和能力,新动能在哪里?
曾鸣: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支撑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能源领域已经在某些方面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能力。
一是先进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布局。我国在新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经处于相对技术领先地位,相关先进技术得到大量前期应用和推广,为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是不断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基础。我国在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且各类企业也在产业链中不断优化整合。此外,产业链外部主体的协助支撑力度逐步加大,创新型人才优质培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速形成。
三是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政策支持。在能源供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风光等新能源,能源电力需求快速发展,能源市场潜力巨大,这为能源电力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空间。此外,政府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等层面也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记者: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如何进一步践行和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曾鸣:从能源消费革命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终端能效水平,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的清洁低碳化发展,实现消费侧多能互补和产消一体,进而助力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
从能源供给革命角度来看,以新能源为典型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将促进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此外,能源输送和存储设施的创新发展也将提升能源的安全保供能力。
从能源技术革命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新能源、人工智能、综合能源等前沿创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将推动能源产业向清洁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全面助力能源安全保障及绿色低碳转型。
从能源体制革命角度来看,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产生新能源、储能、碳管理等新型要素及对应的新兴主体,新要素和新主体加速体制机制创新变革,将通过变革新型能源市场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能源低碳高效运行。
从国际合作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互惠共赢的国际能源合作,加速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开拓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记者:能源电力企业应在哪些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曾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未来能源电力企业应主要着力于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应用。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机制,增加研发投入,搭建科研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培养新型科技创新与应用人才,推动新能源、高端电力装备、人工智能、综合能源、碳管理等能源前沿创新技术的研发,突破技术壁垒,抢占能源技术创新制高点。
二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绿色低碳高效为目标,提前布局一批先导性创新业务,提升能源企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企业的产业布局向清洁化、智能化、综合化发展。
三是参与体制机制改革。能源电力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规划、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参与能源电力市场促进行业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深化国际能源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开拓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