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6.2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3亿千瓦,同比增长15.9%,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0.5%,首次超过50%。具体看,水电4.2亿千瓦,核电5676万千瓦,并网风电3.76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3亿千瓦,形成了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需求越发强烈。微电网,被认为可以在一定场景下缓解压力。
据悉,微电网可将新能源发电量通过“自发自用”方式实现“就地消纳”,尽可能地减少对外部传统主电网的冲击,降低额外增容资金投入。当微电网内总用电负荷超过所辖电源发电量时,微电网可以开启“并网模式”,从主电网采购并输入电量;当微电网内存在富余电量时,也可以反向输出并销售给主电网。在主电网负荷过高时,微电网可以采用离网模式,切断主电网与微电网之间的连接,平抑主电网所受到的波动冲击,同时也能够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自身网内所辖负荷的供电可靠性。
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度“节能服务进企业”暨工业绿色微电网交流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
会上,来自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十余组辩手,针对微电网行业发展的五大相关辩题进行思想碰撞。通过辩论的形式,直接针对微电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V2G模式、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虚拟电厂等领域的争议性话题的正反两面展开激烈的交锋。
这场微电网大辩论,不仅点明了微电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促进及限制因素,更聚焦于微电网相关领域的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前沿视角。
正方的观点是微电网能提高工业园区用电可靠性。
微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并网运行,又能灵活自治,满足了用户对电能质量、可靠性、安全性的需求,提升能源利用率是响应双碳战略的重大需求。未来将呈现大电网与微电网兼容互补、多态并存的局面。
工业园区内负荷类型众多,传统交流配电网容易造成故障频发,而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优势,与工业园区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以特来电中国新能源科技园为例,园区内的分布式新能源和直流负荷可以即插即用,无需经过换流环节,减少了换流环节,减少了故障,提高了用电可靠性。工业园区的负荷属于二三级负荷,极端情况下会被中断供电,而微电网技术可以在监测到外部电网故障时,孤岛运行,为负荷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偏远地区和海岛的工业园区,这些地方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大电网送电距离远、难度大,而微电网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就地的分布式新能源,提高了用电可靠性。
反方的观点是微电网无法提高工业园区用电可靠性。如今的微电网尚且存在诸多不可靠的不足,因此冒然推荐工业园区微电网化实在是过于冒进,微电网的取代性发展仍不可看见。
微电网是指依靠多种微电源组成的电力系统,工业园区会根据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选择适合自己的微电源,其中产电方式受天气方式影响很大,给产电带来很大的不可靠性。天气不确定、产电量不确定、供需不确定,会出现产电过剩问题,因此需要对电能储存方面有较高要求。但目前在工业园区,主要通过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和物理储能等方式,实现能源储备。微电网还处在发展阶段,技术研发、设备的采购、安装、运维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
在特锐德&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看来,微电网是在企事业园区或充电场站等场景下,将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充电、放电、储能、风电等融为一体,在大电网支撑下的小型交直流发电-用电系统。微电网能够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就地消纳、就地存储、就地平衡,随光而充、随风而充,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高效互动,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载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认为,从应用角度,微电网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分类,无电地区可以提供能源保障,弱电网可以互济支撑,对于强电网的地区,城市电网可以聚焦低碳减排,包括工业微电网的发展。
微电网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微电网市场的重心开始向工业和商用项目转移,工业、园区等场景下的微电网市场的或将有新的发展机遇。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