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表

深圳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重点研究电动汽车充电桩、高压大电流设备等装备的远程校准技术

2023-05-05 16:38:23 深圳市人民政府

5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圳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开展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创新研究与能力提升。

重点方向:在线、远程与网联化计量溯源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压力真空、流量、温湿度、气体等方向在线计量溯源技术;电动汽车充电桩、高压大电流设备等装备的远程校准技术;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机床等高端装备的网联化计量溯源技术。

原文如下: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深府办〔2023〕4 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深圳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市场监管局反映。

市政府办公厅

2023年4月26日

深圳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

计量是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发〔2021〕37号)、《广东省计量发展规划(2022—2035年)》(粤办函〔2022〕351号)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夯实计量基础,提升全市计量能力和水平,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奋力推进新时代计量工作,以夯实计量技术基础、强化计量应用服务为重点,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快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不断完善计量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计量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增强计量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支撑和保障,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注入强劲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深圳市在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量子信息等领域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计量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计量支撑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凸显,计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计量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的引领持续强化。加强量子计量、新型传感、精密测量、计量数字化转型等技术研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攻克一批重点领域亟需的关键、共性计量测试技术,自主研制一批计量标准装置、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计量科技创新载体,培养造就一批优秀计量科技人才,构筑良好的计量科技创新生态,计量整体科技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计量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产业发展的赋能更加有力。计量技术机构实力不断壮大,资质能力更加完备。计量在全市重大战略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计量测试服务能力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用计量测试装备,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计量测试方法和标准规范,计量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计量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对治理效能的提升成效显著。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健全计量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形成新型计量监管机制。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推动实现全链条计量监管。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强化民生计量监管,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展望到2035年,深圳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计量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得到全面强化。建成国内领先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实现计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1 全市计量发展主要指标

截图_20230505095311.png

* 按《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调整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公告》(2020年第42号)中的一级目录。

二、强化计量科技创新,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三)加强计量前沿和基础研究。

积极应对计量量子化变革,参与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重点开展量子计量技术及应用研究。加强推动计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聚焦重大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前沿和交叉领域测量新技术研究。把握计量发展前沿动态,重点开展计量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的前瞻精准测量需求,重点开展新型传感及精密测量技术研究。积极对接国家、广东省基础研究重大布局和重大研究任务,在基础研究、平台和载体、人才、创新创业、协同创新等市科技研发资金专项加大对计量领域的支持力度。

专栏2 计量前沿和基础研究重点方向

1.量子计量技术及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时间频率、长度、电学等量子计量基标准技术以及量子计量标准参考仪器,加强量子测量与传感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量子测量传感芯片及器件关键技术研究。

2.前沿和交叉领域测量新技术研究。重点聚焦量子信息、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新材料、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生物医药与健康、空天海洋、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重大需求,研究测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3.测量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开展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和模型应用研究、测量仪器与软件算法测评、计量作用机理和效能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4.新型传感及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图像视觉、柔性触觉、光纤、电离辐射、微力、微机电系统(MEMS)等智能化传感和精密测量技术研究,细胞(器)、生物分子(蛋白质及核酸等)传感与精准测量技术研究,微纳米、大尺寸、空间与位置等精密测量技术、多参量综合计量校准技术研究。

(四)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

围绕数字化改革重大需求,开展计量数字化技术、测量数字化及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高水平建设计量数据中心、测量数据创新研究与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精准测量技术与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强化计量数据深度开发利用,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建设一批计量数据应用基地,落地一批计量数据应用服务示范项目。

实施市级计量技术机构数字化升级改造工程,深度参与数字国际单位制建设,推行国际公认的数字校准证书。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计量数据融合、共享与应用。

专栏3 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重点方向

1.计量数字化和数字化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比特量、网络流量、数字对象的计量技术和数据质量评价、数字资产评价、测量数据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开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在计量测试领域的融合应用技术研究;开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市场监管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测量技术与集成应用方案研究,数字化测量管理与数据分析软件系统开发。

2.测量数据中心与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深圳分中心;在智能制造、北斗导航及定位、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低碳与环保、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医疗健康、智慧农贸、食品安全、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建设计量数据应用基地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参考数据库,开展计量数字化、数字化测量技术和数据应用服务示范。

(五)开展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创新研究与能力提升。

围绕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重大民生监管领域的新需求,开展新型、复杂、真实场景计量溯源技术、测试物理场构建和测量评价技术等研究。加强网联化、扁平化、智能化、原位、在线、极值量、多维度综合参数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开展计量基标准、参考方法、标准物质、质控品研究与应用。

推动量值传递溯源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持续提升计量技术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能。

专栏4 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创新研究与能力提升重点方向

1.新兴和重点领域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与能力提升。重点研究毫米波天线、快速比吸收率(SAR)测试系统及组织液、新一代通信骨干网大容量通信、超大功率激光等领域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痕量蛋白或肽段杂质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技术;重点提升超高真空、微压、视光、磁场、超声、水声等领域的量值传递溯源服务能力。

2.复杂、真实场景计量溯源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复杂环境中声学振动(噪声)、核电及医疗设施放射性核素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地震预警及监测、桥梁及建筑物振动在线监测等领域的量值传递溯源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慧灯杆等领域的多参量综合校准与测试评价技术。

3.在线、远程与网联化计量溯源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压力真空、流量、温湿度、气体等方向在线计量溯源技术;电动汽车充电桩、高压大电流设备等装备的远程校准技术;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机床等高端装备的网联化计量溯源技术。

4.测试物理场构建和测量评价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面向汽车、飞行器、建筑材料等测试评价用的复合风洞构建及测量评价技术,集合多变环境参量组合控制能力的综合测试物理场(装备)构建及测量评价技术。

(六)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攻关和测量仪器研发。

面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领域内的重大需求,加强计量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发展原级、在役、动态等关键计量检测技术。开展测量软件功能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测量仪器仪表高可靠、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便携式等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制高精度高适应性的新型测量核心部件、仪器仪表和装置。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加快关键测量部件和仪器装备的国产化替代。加强国产化测量仪器仪表的转化应用,研究面向实际场景的精准应用技术方案和计量保障技术。

专栏5 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攻关和测量仪器研发重点方向

1.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攻关。重点研究时间频率、氢能、电化学储能、生物基因、核辐射、新材料等领域的计量基础共性技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系统等领域的在役计量检测技术;在役条件下计量器具的可靠性测试及失效分析技术;微波、温度等领域的原级计量技术;动态血糖仪、动态扭矩等动态计量技术;多源参数测试、多层次分级评价技术;量子芯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测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共性技术。

2.测量仪器及装备研发。重点研发智能光学三维测量仪、智能数字X射线成像测量仪、光声遥感/激光超声双模态非接触测量仪;中红外气体原位检测、辐射在线监测等测量关键部件及系统;新型辐射探测、超低本底放射性核素计量等高精度探测器和精密测量仪器;芯片级量热计、飞秒光频梳等便携式、低成本、小型化测量仪器;毫米波通信、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测量仪器和装备。

三、强化产业计量服务,助推构筑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七)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

依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技术机构,大力加强基础条件和科技能力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先进测量领域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划建设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和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打造计量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提升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能力,深化产学研用科技合作,组建一批计量测试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计量科技基础设施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支持建设计量科技领域创新创业孵化器,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专栏6 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1.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在量子、核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计量测试相关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发展为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工程研究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核辐射、智能制造等先进测量应用领域建设工程研究中心;推动建设生物医药、绿色低碳、传感器与仪器仪表等领域的计量测试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3.重大计量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深圳),谋划建设超(水)声、新一代通信等重点领域的先进计量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核电运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广东省激光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的创新服务能力。

4.交叉科技创新载体。高水平建设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光电传感)、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质谱),建设数字经济、风洞测试等先进测量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制造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一批先进测量领域的交叉科技创新载体。

(八)支撑智能传感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痛点问题,开展计量测试解决方案研究。聚焦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和精密仪器设备等重点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一批提供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能力提升。依托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深圳分中心研究建立深圳市工业计量基础数据库,重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计量测试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提升精密仪器研发过程计量测试服务能力,探索研究精密仪器设备产品应用验证。

紧跟量子信息、合成生物、空天技术、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发展动向,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及新的应用场景,前瞻性地开展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制,强化联合攻关,着力构建未来产业计量技术支撑体系,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计量技术储备。

专栏7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

1.精密仪器设备领域。聚焦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等领域,攻关智能传感、高精度测量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端精密仪器设备自主可控水平。

2.量子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开展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量子测量基础研究,开展量子测量核心器件和关键传感器技术攻关;支持建设量子测量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量子精密测量在重力探测、量子成像、时间同步、定位导航、目标识别等诸多领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

四、强化城市治理服务,赋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

(九)服务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

加强计量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联动,支持以数字政府建设和应用为牵引,带动计量数字化和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物联网感知平台、物联网络体系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赋能城市数字化加速转型,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实现协同高质量发展。

(十)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夯实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基础,支持建设公益性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碳计量数据溯源体系,加强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搭建基于生命周期的数据中心,集成碳计量在线校准、碳核算模型、碳排放监测、产品碳排放因子等相关数据采集,基本满足产品碳足迹、碳减排或碳汇监测等碳计量需求。引导和培育碳计量服务市场,开展碳计量相关技术研发、认证、标准、测试、验证、咨询等服务。组建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碳计量前沿技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专栏8 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重点工作

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计量技术与计量技术规范,建立碳排放计量服务支撑体系,提升碳排放计量监测能力;发挥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深圳)作用,推动能源计量数据与碳计量数据的有效衔接和综合利用;开展重点领域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

(十一)服务全民健康与公共安全。

聚焦全民健康事业的计量测试需求,不断完善计量测试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医疗装备、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治、康复设备、保健器械、中医药、精准营养与保健食品等领域的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以计量技术促进全民健康。

加强地质灾害等重点灾种计量服务能力建设,面向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重要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计量测试需求,开展北斗高精度位移监测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及应用。

专栏9 计量服务全民健康与公共安全重点工作

1.医疗装备领域。重点加强放疗、手术、生命支持、急救等重要治疗设备,超声影像、放射影像、临床检验等诊断设备和手术室、监护室、医用氧舱、中心供气系统等医用设施的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建设,基本实现全市重点医疗装备的计量测试能力覆盖。

2.突发传染病防治领域。重点推动核酸提取仪、扩增仪、重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负压设备、隔离方舱等重要装备的计量测试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防治全链条计量服务保障;开展重大突发传染病标志物精准检测、快速检测仪器及试剂的量值溯源技术和快速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的计量保障能力。

3.康复设备与保健器械领域。加强康复理疗设备、保健器械的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康复辅具、可穿戴设备、体育设施和器材、青少年近视防控等领域计量测试服务能力。

4.精准营养与食品领域。重点推进新型营养素和活性营养成分确证与有效成分、有益生物因子、原辅料真实性鉴别等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食品快速检测的计量测试技术能力和服务体系。

5.安全监测领域。开展北斗高精度位移监测系统在安全监测领域的在线数字化计量校准方法研究,建立针对北斗高精度位移监测系统的质量评价准则和规范,为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建筑、大坝、桥梁、边坡等情景的应用提供保障。

(十二)服务交通运输保障。

加快深圳市公路水路行业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在公路工程、水运工程、能源监测等方面完善信息化、自动化检测监测设备计量能力。

持续增强计量技术对建设融合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支撑能力,完善智慧交通建设运维监管、交通载运工具清洁发展、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助力相关产业健康安全、绿色低碳发展。

五、强化计量能力建设,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计量基础

(十三)推进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标准物质研制。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研究建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计量基标准。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规划布局,稳步提升深圳市强制检定能力覆盖率。探索建立“深圳测量标准”,补充现有溯源体系。加快推进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动国家级标准物质研制中心落地,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物质及质控品研制。

专栏10 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标准物质研制重点工程

1.国家计量基标准。重点围绕保障科技创新、关键共性计量技术需求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建立时间频率、几何量、电学等领域国家计量基标准。

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在网络与通信、智能制造、精密仪器设备、高端医疗器械、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大计量标准建设力度,提升现有计量标准技术水平。

3.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最高计量标准,加强计量标准能力建设,采用先进计量器具,提升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计量技术支撑能力。

4.标准物质、质控品研制。重点研制食品安全、临床检验、资源环境、石油化工、材料、农业、电子等领域的标准物质、质控品和快速检测试剂。

(十四)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

大力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计量技术服务能力。支持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设立分支机构,高水平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持续提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能力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强强联合,瞄准区域性科技创新目标,组建跨行业的研发机构,实施重大计量科技攻关项目,推动建立计量协同创新示范中心与计量科技创新生态伙伴联盟,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计量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十五)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计量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吸收引进国际计量人才,打造新时代计量人才集聚高地。积极在居住、教育、落户等方面为符合条件的高端计量人才提供支持,引聚高水平计量人才。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专业+计量”特色学科建设,培育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联合计量技术机构或企业,强化计量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特色计量人才培养。

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岗位设置,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制度,积极落实注册计量师制度。完善计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立计量公共教育资源开发、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打造技术一流、业务精湛的计量人才队伍。

(十六)完善企业计量体系。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机构引领带动作用,在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七)加强计量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深港)计量检测认证发展促进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和国家高新技术计量站窗口作用,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计量技术交流与合作。以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为龙头,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计量科技创新。积极引入国际/区域计量合作组织、技术委员会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组织和参与国际计量比对、区域能力验证,深化计量国际交流合作。

六、完善计量治理体系,率先构建“大计量”发展新格局

(十八)完善地方计量政策法规体系。

提升计量法制建设水平,借鉴国内外计量立法与创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深圳地方计量法规。积极参与国家、部门行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相关工作,积极申报计量技术委员会,推动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需求,探索研究通用性、基础性、前瞻性的计量技术规范。鼓励行业学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参与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和宣传推广,提升规范的经济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十九)构建智慧计量监管体系。

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研究基础科研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推动对智能计量器具、测量软件、测量系统等进行综合计量评价。研究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新型监管模式,探索结合抽查检定、运用在线计量数据监测等计量数据核查的方式,打造新型智慧计量监管体系。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实施设备自动化、数字化升级改造,搭建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引导建立动态测量数据信息库,开展测量数据分析研究,提升质量控制与智慧管理水平,服务智慧工厂建设。

(二十)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

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生计量保障能力。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范量和单位使用。面向精准医疗、体育健身、健康养老、幸福出行等民生领域,加大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快速测量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超市、眼镜制配以及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检查。强化乡村民生计量保障、服务和监管,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十一)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

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经营者自我承诺、政府部门推动、社会各界监督三位一体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引导推行诚信计量管理系列地方标准,鼓励市场主体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探索推行诚信计量智码,落实诚信计量闭环监管。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营造公平公正的计量市场环境。

(二十二)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

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增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的衔接。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研究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二十三)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多元、开放、共治的法制计量新格局。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保障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和科研成果的有效性。积极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体化质量基础支撑服务。强化深圳市计量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大力开展计量、检测、认证一站式服务,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七、保障措施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方案实施全过程。充分发挥计量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统筹协调重大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形成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各责任单位要分解细化目标任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五)完善扶持政策。

积极落实国家计量相关优惠政策,将公益性计量工作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预算。在市场监管部门相关专项资金中加强对计量能力建设、基标准建设维护、人才队伍、交流合作、成果转化、文化宣传等的支持。在科技、产业专项中支持计量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布局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合理利用各类政策性、市场化基金,鼓励各类基金积极参与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二十六)加强文化建设。

创新开展计量文化建设,全方位、多形式强化科普与宣传推广。精心打造计量主题公园。建设若干高水平计量科普基地,设立计量科普讲堂,提高全民计量科学素养。充分利用“世界计量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开展计量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计量先进个人或典型案例评选,弘扬计量精神,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计量工作。

(二十七)汇聚多方合力。

组建计量战略咨询智库,充分发挥计量专业技术组织专家作用,做好计量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加强政府部门与各单位的联动与沟通协调,推进上下协同,形成落实方案合力。充分发挥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学会协会、联盟等单位优势,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努力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

(二十八)狠抓工作落实。

将方案实施情况纳入市质量工作考核,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定期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