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组件

广东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

2023-03-23 13:26:22 开平市人民政府

3月22日,开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节能、环保两大领域为重点,大力支持开发节能环保装备、产品、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鼓励研制生产新型环保材料。持续提升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研制水平,依托海鸿电气、敞开电气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等输变电装备领域,提高变压器、电机等核心组件的自主研发水平,巩固提升输配电和控制装备领域发展优势,扩大智能电网设备的应用范围。

顺应“新基建”战略下的产业发展新风向,巩固提升线路板等电子信息关键元器件生产规模优势,延伸发展智能终端等下游产业,加快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扩展开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外延。全面提升线路板等关键元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推动电子元器件企业提质增效和高端化转型。依托线路板生产规模优势,加快对接大湾区外溢资源,争取引进智能终端重大项目,布局发展终端配套环节,提高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全力突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活动关键环节的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5G示范应用。

原文如下:

开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市有关单位:

现将《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工商务局反映。

开平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7日

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二)存在不足

二、“十四五”外部形势

(一)迎来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推动三大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崛起

(二)做优做强两大传统优势产业

(三)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产业空间布局

(一)优化全市制造业布局

(二)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

(三)创新园区运营管理机制

六、重点任务与工程

(一)产业链条协同推进,构建高竞争力制造业集群

(二)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三)促进主体提质,推动制造业企业融通发展

(四)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五)构建绿色制造生态,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六)完善制造品质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路径

(七)推动对外开放合作,融入双循环体系格局

(八)优化要素供给,完善制造业发展环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二)加大财政扶持

(三)创新治理机制

(四)强化督查考核

(五)加强宣传引导

附件:规划环境影响说明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创新的攻坚冲刺期,也是开平市制造业创新升级、制造业集群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机遇期。

面临崭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机遇,开平市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开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六大行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产业振兴”行动,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依托、具有开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富有独特竞争力的城市,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彰显开平作为,为江门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作出开平贡献。

依据《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结合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行业发展趋势,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规模实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经济总量连续5年保持正增长,2020年开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91.14亿元。“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1家,较2015年增长28.68%,占江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3.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30.38亿元;2016-2018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同比增长7.6%、9.6%、10.5%,年均增速约为9.2%,高于全市同期增速,虽在2019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16.20%的下降态势,但2020年下降势头扭转,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33亿元,同比增长2.9%。“十四五”开局阶段,开平市制造业规模稳步提升,2021年、2022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382家、399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76亿元、129.80亿元,同比增长17.1%、2.7%。

2、产业体系逐渐完善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坚持工业立市路线,针对优势传统产业出台多项专项规划,进一步做强做优传统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以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体系,2020年开平市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市的57.71%,传统支柱产业作用稳固。“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积极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提质年”,累计引进制造业项目201个,总投资达325.92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79个,超10亿元项目9个,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及本地龙头项目增资扩产方面实现突破,成功引进超50亿元投资的深圳宏发高新产业城项目,推动总投资20亿元的依利安达5G通信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进一步增强开平市在重点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动力,“十三五”期间,开平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35.82%、16.16%和15.02%,2020年,开平市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累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20.37%,新兴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21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水暖卫浴、食品、纺织服装5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55亿元,合计占全市的64.28%,同比增长11.2%。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2%和25.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1和8.5个百分点。2021年、2022年,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49.4%、49.46%,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累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19.08%、19.9%,全市共引进制造业项目115个,总投资达229.14亿元,开平市制造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

3、载体建设成果丰硕

“十三五”期间,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经省政府同意升级为独立的省级产业园,承接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牌子,并先后获评省示范性产业园、省十大重点园区,园区内道路、雨污水管网、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行政审批精简高效,成立办税服务大厅、知识产权服务部等部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连续两届获颁广东省工业园“五星级服务园区”荣誉称号,并于2020年12月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江门翠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开平市构建翠山湖和月山、水口、沙塘、苍城四镇“1+4”产业平台,打造工业集聚发展新载体,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为主导产业定位,大力引进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环保型、具规模效应企业,累计引进项目130个,总投资额370亿元,至2020年底投产企业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已集聚有普利司通(世界500强)、联新纤维、海鸿电气、高美空调、鸿福堂等龙头企业,2020年,“1+4”产业平台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08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21.1%,“1+4”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已然成型。此外,开平市镇级工业园发展效益不断提升,加快推动开平市国际卫浴创新基地、月山水暖卫浴配套产业基地(电镀共性产业园)、苍城新型包装材料基地和龙胜镇小微双创汽配基地等特色产业载体规划及建设工作。“十四五”开局阶段,开平市推动产业平台扩容提质,积极打造189平方公里的高水平大型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速,2021、2022年,江门翠山湖高新区“1+4”产业平台分别新引进项目20个、14个,包括开平牵牛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年产500吨生化原料药”项目、宏佳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合计投资额分别为44.01亿元、3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增长至47家、5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7.07亿元、18.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3.3%、7.6%。同时,全市镇级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开平市国际卫浴创新基地于2022年7月正式动工建设,位于月山镇的开平市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项目于2022年6月奠基,苍城新型包装材料基地、龙胜镇小微双创汽配基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和预留规模落实方案已分别于2022年10月、11月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备案,翠山湖高新区西部片区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高标准建设专业产业发展平台。

4、创新水平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全市创新氛围浓厚,累计专利申请量超1万件,累计专利授权量约5400件,相比“十二五”时期实现大幅增长。“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制造业创新主体和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0年,开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数达164家,较2015年的27家增长超6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21%,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100%;1家企业获得广东省科技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市内企业荣获广东电力科学技术项目奖一等奖等行业高层次奖项。“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20年,全市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90个,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3家,前沿科技创新平台中微子实验站建设步伐加速。“十三五”期间,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现已获批为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先后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开平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至175家,截至2022年,开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数达213家;新获得广东专利银奖1项、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发明成长组优秀奖1项,江门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发明成长型金奖1项;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增长至54家、194家、3家、3家,开平市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创新动能不断释放,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截止2022年,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50家,规上企业53家,成功孵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创新实践评选中获评“经济功能区优秀奖”。

5、两化融合不断加深

“十三五”时期,开平市大力落实《开平市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落实《江门市促进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推动5G网络布局建设,推动运营商开展5G基站建设,基站选址、配套整改、设备安装、网络优化等顺利推进,2020年底实现主城区5G网络连片覆盖。“十三五”时期,开平市全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传统产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鼓励新兴产业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开平市依利安达电子第三有限公司等企业获评为广东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焙烤食品工业云平台建设项目获评为江门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开平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第一动力和重要举措,积极加快5G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截止2022年,新增1个江门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数字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

6、绿色制造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全力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行动,按照关停取缔、整合搬迁、升级改造方式,对“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环保手续不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等各类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出台“清废除患”专项行动方案以加强整治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等行为,并推进涉危险废物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完成对省清单532家、江门清单373家“散乱污”企业的整治,有效提升环保治理水平。“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积极做好清洁生产政策宣贯培训和指导工作,落实对“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江门市清洁生产企业”的认定奖励政策,切实增强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意识,大力推动开平市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步伐,2020年,开平市有15家企业入选江门市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数量位列江门市各市(区)前列,“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累计认定70家市级清洁生产企业,7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十四五”开局阶段,开平市重点行业绿色化转型取得突破,开平市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项目已开工,建成后可促进水暖卫浴等优势产业开展集约化清洁生产,开平市百合静脉产业园已进驻多家废弃物处理剂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二)存在不足

1、产业发展势头仍需稳固

自2019年来,受外贸形势变化、环保制约趋紧、东南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低端挤压”等因素影响,我市部分制造业企业减产、停产现象多发,全市工业经济在2019年后出现较大波动:2019年,开平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43%,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43.26%,且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占比低于第三产业,工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减弱;2019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同比下降16.20%、16.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17.63%、19.38%、7.57%,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7.18%;2020年,除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小幅增长外,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投资、工业投资等工业规模指标延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下降至42.71%,相比2015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制造业发展势头仍需稳固。

2、产业链群建设存在短板

作为开平市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功能分区仍有待优化,项目用地指标趋于紧张,未能发挥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达产达效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少、规模偏小,高技术及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数量少,尚未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布局散,产业链存在断层,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集群发展不完善,主导产品的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链协同集聚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淀不深,制造业发展的后劲不足。目前,江门翠山湖高新区主导产业与新会区珠西新材料片区、台山工业新城等园区主导产业存在重叠,在招商方面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或将面临可引进的大项目数量少、项目建设耗时长投产慢,投资者总体投资意向不强等问题,将进一步拖延开平市“十四五”期间的先进制造业“建链、强链、补链”进度,开平市制造业结构升级、层次提高、集聚增强、产业集群完善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3、工业企业经营效益不佳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江门全市各市(区)排名第4滑落至排名第5,低于江门全市平均水平。2020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量为58家,亏损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14.81%,相比2015年的8.8%大幅上升6.0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仍存在过度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科技化水平低等问题,水暖卫浴、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仍处于企业数量多、自主品牌少、营收体量小的局面,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受外贸形势变化、国家调控政策、市场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经营效益出现较大波动,外贸企业出口额大幅下降,部分外向型企业受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较大,经营压力激增。

4、生产性服务业有待完善

目前,开平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与制造业的配合度不够,物流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薄弱、服务网络体系不够完善,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企业信息成本、融资成本、专业商务服务成本较高,大量中小企业所需信息、技术、融资等各类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得不到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较低,支撑力度不足,是牵制全市制造业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大阻碍。我市政银保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化,借贷产品结构仍较为传统,部分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题,大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不高,企业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二、“十四五”外部形势

(一)迎来的机遇

1、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的深度发展及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且已在部分先进制造业领域实现了协同应用,开辟全新的技术轨道和经济范式,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大大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将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我市制造业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大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变革。

2、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的双重机遇

目前,我国正着力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又要求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往,深化与RCEP、“一带一路”等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我市应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机遇,引导出口导向性制造业企业下好先手棋,建立内销渠道,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主动出击开拓内销市场,以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拉动制造业平稳发展,实现国内需求对产业链要素的引力,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布局、对外收购等方式“走出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及供应链把控能力,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开平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3、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及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叠加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迭代,深圳被赋予新时代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先后出台,赋予大湾区新的重大平台、重大机遇、重大使命,带动大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随着深中通道、广中珠澳高铁、中开高速等湾区互联互通项目落地,珠江口西岸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江门市与珠海、中山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江门市建设的省大型产业集聚区分别列入国家湾区办、省政府重点工作,珠中江阳一体化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深化。我市应立足于东联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及省战略西拓的桥头堡的重要战略地位,准确把握区域发展战略对于开平的全局性、牵引性重大作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深度对接“港澳所需、开平所能、湾区所向”,全力推进一系列新建、扩建交通基础设施,积极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经济圈,立足北组团功能定位,加强对欧合作,以江门翠山湖高新区为主平台打造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积极承接“双区”及两个合作区产业外溢资源,深化我市制造业与“双区”及两个合作区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抓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建设,把开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城市。

4、把握广东省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和江门市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上位政策红利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六大工程”部署,发布广东“制造业十九条”,并提出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省、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全省发展的主基调;江门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及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和做优做强产业三大方向,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城市。我市应紧密对接上位产业集群布局,立足产业基础和行业趋势,加强对制造业体系的战略性谋划,推动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加大外引内育力度,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建设,构建富有韧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二)面临的挑战

1、应对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对企业出口和供应链的冲击

近年来,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交织,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和风险空前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经贸格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难度加大。同时,部分发达经济体打压和制裁我国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的关键环节实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出口限制,使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关键材料、设备、零配件和技术方面的“卡脖子”风险上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在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下,我市制造业企业出口受到直接冲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游进口原材料、设备、零配件“断链”“断供”的风险上升,推动外向型制造业企业平稳过渡、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合作生态、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当务之急。

2、应对全球制造业布局调整下制造业“两端挤压”困局

当下,全球制造业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正发生深刻调整:一方面,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出于提振国内实体经济、加强产业链安全保护等意图,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把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我国回流,对我国制造业造成“高端分流”挤压;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大量承接中低端制造业产业及资本转移,对我国低端制造业构成“低端分流”挤压。在“两端挤压”困境下,我市面临高端制造业项目引入不力、传统优势制造业资源外流的困局,为先进制造业规模增长、企业主体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不确定性,兼顾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3、应对“三期叠加”矛盾叠加下资源环境要素约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叠加出现,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材料、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业发展空间日渐减少。“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下降攻坚期、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窗口期、能耗“双控”的强力推进期,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亟待转型。我市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停留在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高端要素集聚不足,在环境与资源约束持续强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的环境下,我市面临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艰巨挑战,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降低低成本要素依赖、提高创新水平、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跃升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任务。

4、应对大湾区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开放合作格局不断深化,大湾区二线、三线城市纷纷出台优惠招商政策、拓宽招商渠道、打造产业载体等措施,大力引入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优质产业资源。江门市为大湾区三线城市,与东莞、佛山、珠海等大湾区二线城市相比,经济体量、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程度优势不突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承接高端产业资源外溢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竞争力不强;我市相比新会区、蓬江区,在制造业规模、交通便利性、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业等方面处于弱势,相比江海区(江门市高新区)也缺乏政策优势。我市在制造业招商引资方面面临大湾区其他二线、三线城市及江门市其他市(区)的激烈竞争,提亮产业亮点、提升对优质制造业资源的吸引力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二十大和二十届一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省委“1+1+9”发展战略,全面对接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六大工程”以及江门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构筑“10+10+N”战略性产业集群工作部署,落实开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六大行动”工作安排,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产业振兴”行动,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抢抓“双循环”“双区驱动”等历史机遇,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布局和重点平台建设,加快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推动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做优做强两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依托,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体现开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优化开平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彰显开平作为,为江门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贡献开平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立足开平产业基础,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增长,一手抓传统产业做优做强,强化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提高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根植性。

——坚持以招商突破带动集群发展。狠抓招商引资“生命线”,加快推进前景好、潜力大、技术新的“链主”项目引进、建成、投产,推动招商引资拓展至产业链、生态链招商,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及配套支撑产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坚持以统筹布局推动产业集聚。整合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核心区和周边水口、月山、沙塘、苍城等镇土地资源,加快优化提升镇级工业园,加强园区资源统筹、产业联动,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实际,精准聚焦园区重点产业,明确发展路径和举措,构建“大型产业园区”产业平台体系,打造富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聚地。

——坚持以融合发展赋能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对现有设施及生产工艺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工业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坚持以开放合作强化创新驱动。积极融入大湾区科创走廊,主动对接珠三角创新资源,延伸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科创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加强产业创新合作和市场布局,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开平转化,打造大湾区重要产业承载区、高水平科技协同发展新样板。

(三)发展目标

立足工业立市发展路线,以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为思路,推动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群竞争力逐步增强、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效益进步明显、融合转型持续深化,绿色转型深入推进,促进全市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构建起更具实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若干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城市。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制造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投资释放强劲动能,形成根植性和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群。到2023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35.5%,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0%,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得比重达到15.2%,工业投资累计完成420亿元;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40.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0%,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得比重达到20.1%,“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700亿元。

集群竞争力逐步增强。制造业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取得新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集聚发展、特色鲜明的制造业园区。到2023年,全市推动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等产业集群规模稳步增长,力争形成1-2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制造业集群,在提升工业园区产值规模和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全市力争将现代轻工纺织打造成产值超350亿元的制造业集群,力争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产业打造为产值超100亿元的制造业集群,力争将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打造为产值超200亿元工业园区,力争建设若干个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制造业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高层次创新载体数量稳步增加,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制造业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23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3%,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441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上升至65.0%以上,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62家;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42%,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467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保持在65.0%以上,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4家;“十四五”期间,工业技改投资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5.0%。

质量效益进步明显。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实现向品牌化、标准化转变,形成一批国内外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到2023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超过92.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5.0万元/人;到202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超过94.0%,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7.4万元/人,争取在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或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方面取得突破。

融合转型持续深化。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处于全省领先行列,围绕重点行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打造一批5G应用示范标杆。到2023年,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到2025年,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60家。

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制造业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制造“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制造业对外投资行业结构和国别布局不断优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制造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到202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占全市出口值的比例达28.7%,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在40%以上;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占全市出口值的比例达29.0%,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在45%以上。

表 1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

截图_20230323105754.png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推动三大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崛起

1、高端装备制造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依托装备发展基础,以高端精密加工装备、装备用零部件为培育重点,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加快融入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提升高端精密加工装备的生产制造与集成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塑料加工机械等优势领域,推动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数控机床、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取得突破。推动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进步、规模提升,巩固输配电和控制装备领域发展优势,打造输变电装备及核心组件产业亮点,提高节能环保装备应用范围。着力提高装备用零部件配套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高端零部件,提升工业滚轮等装备用零部件制造与下游产业的协同配套水平。

专栏 1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发展路径

1.高端精密加工装备。巩固提升注塑机等塑料加工机械领域规模优势、技术水平。引导龙头企业向设计、工程开发、测试、供应链管理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从设备制造向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型制造转型。瞄准开平医药健康、新材料等应用需求,培育发展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配套精密仪器,培育引进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的智能制造机床、一体化生产线、关键零部件成套加工装备等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创新研发精密数控磨床、数控光整加工机床等中高端数控机床领域,重点提升数控系统等高性能配件本地化配套水平。围绕工业生产装配、涂装、焊接、搬运、加工、清洁生产等环节,前瞻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弧焊、装配、搬运等工业机器人、机械手项目。

2.装备用零部件。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围绕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传动装置、精密轴承、大型铸锻件等基础件和通用部件,大力吸引零部件制造企业落户,发展零部件配套模具产业,加快零部件的研发和批量生产,为整机制造提供一批高性能的关键零部件产品。依托富盛润丰等企业,提高散热器等电子设备用零部件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充产品规格、产品类型,提高与开平、江门及大湾区下游装备制造业的协同配套水平。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在装备用零部件制造中的集成应用,协同龙胜镇小微双创汽配基地大力发展汽车、轨道交通设备等技术含量高的先进装备零部件,吸引高端零部件企业落户。

2、新一代信息技术

顺应“新基建”战略下的产业发展新风向,巩固提升线路板等电子信息关键元器件生产规模优势,延伸发展智能终端等下游产业,加快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扩展开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外延。全面提升线路板等关键元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推动电子元器件企业提质增效和高端化转型。依托线路板生产规模优势,加快对接大湾区外溢资源,争取引进智能终端重大项目,布局发展终端配套环节,提高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全力突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活动关键环节的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5G示范应用。

专栏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发展路径

1.关键元器件。推动本地线路板龙头企业依利安达增资扩产,重点发展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特种印制电路板、柔性多层印制电路板等关键电子元器件领域,优化蚀刻、电镀、表面处理等主要工艺水平。以太平洋绝缘材料等企业为主力,大力发展覆铜板、铜箔、油墨等线路板关键上游环节,重点培育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的电子元器件,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水平。谋划布局传感器、射频滤波器、功率放大器、5G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打造电子元器件特色优势。

2.智能终端。依托线路板和相关配套零部件的生产基础,抢抓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引进手机、计算机、可穿戴设备、金融智能终端及汽车、工控等领域的智能终端生产项目,布局发展锂电池、触摸屏、摄像头、指纹识别模组、金属壳、陶瓷/玻璃盖板等终端配套环节。推动线路板生产企业与开平家电企业对接,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水平,助力家电行业向智能家居行业转型。

3.软件和信息服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5G创新应用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服务。依托开平坚实制造业基础,探索“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打造一批面向制造业的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加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3、生物医药与健康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养服务三大领域,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水平,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巩固提升产品质量管控和康养服务水平,着力构建集研发、制造、现代服务为一体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提高常用药品的生产规模及质量管理水平,强化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中成药等药品的特色优势,推动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医药研制创新合作和公共平台建设,打造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规划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依托日兴药品公司,打造药品物流配送平台,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化医疗器械产业结构,推动卫生材料和医用耗材项目集聚,强化防疫医疗器械保障,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和装备研发产业化。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加快康养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开平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康养服务业。

专栏 3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发展路径

1.生物原料药。支持牵牛生化扩产提质,加快推进牵牛生化“年产500吨生化原料药”项目建设,鼓励新建一批符合国家GMP标准生产线,巩固提高扩大三磷酸腺苷二钠、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谷胱甘肽等原料药产品生产规模及质量管理水平。主动跟踪专利过期不久、仿制难度大、附加值高的原料药品种,大力推进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生产转型,尽快加入国际认证体系。支持推动采用先进的提取纯化技术和设备提高传统生化药物的生产技术、发展微生物发酵工程、发展基因重组等现代生物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围绕医药中间体、生物原料药、医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的产业链条,坚持重大优质仿制新药和创新药结合,积极承接国内外高端原料药以及慢病(三高)药物、抗肿瘤药物、精神神经药物、消化道疾病治疗药物等高效生物原料药项目。聚焦特色原料药,加大核酸及其衍生物类、氨基酸类、多肽与蛋白质类、多糖类、酶类、脂质类等生物原料药研发生产。

2.医药制剂。大力引进生物制药领域高精尖项目和人才团队,提升医药研发创新能力,提高在核苷酸类生物原料药等优势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针对常见疾病及重大疾病的制剂以及生物制品,积极开拓解热镇痛药、核酸药物、抗凝血药物、降血压药、降血脂药、抗肿瘤药、血栓梗塞性疾病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高血脂症药等领域。支持牵牛生化围绕原料药聚肌苷酸、聚胞苷酸等原料药,研发生产聚肌胞注射液、聚肌胞及原料药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打造具有成品制剂生产能力的企业集团。

3.医药中间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聚焦生物原料药中间体研发生产需求,积极拓展与省内外高校、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更多优质科创成果及项目在园区落地转化。积极开发生物催化、发酵以及从自然界提取等新技术或新的生产工艺,生产生物酶制品和符合环保条件的医药中间体,增强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提升中间体的生产效率与环境保护水平。积极推动高端生物医药中间体纳入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绿色生物制造”重点专项指南,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短板技术产品“卡脖子”科研攻关。

4.医疗器械。以龙心医疗器械等本土龙头企业为着力点,推动医用导管、医用粘合剂、输液器和注射器等卫生材料和医用耗材项目集聚,加强红外体温计、抗原检测试剂盒、血糖仪、血压计、血氧仪、雾化机、制氧机、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强化医用口罩、防护面具、一次性手套、防护服等日常防护物资生产保障。面向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健康监测设备、远程医疗和康复设备等高性能、高科技医疗装备器械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引进大湾区先进医疗器械项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前瞻发展可穿戴、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技术和应用产品。

5.康养服务。结合开平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赤坎古镇等,加快开发建设集养老、医疗、康复与旅游为一体的医药健康旅游和养老示范基地。吸引港澳健康养生产业转移,打造集健康监测、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健康管理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新兴服务。推动健康管理、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综合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培育发展高端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

(二)做优做强两大传统优势产业

1、现代轻工纺织

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和优势领域,重点发展水暖卫浴、纺织服装、五金制品三大领域,完善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产业链,加大产业集群技改、数字化改造力度,提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加快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做强开平市国际卫浴创新基地、开平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推动现代轻工纺织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特点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推动水暖卫浴产业质效提升,加快建设国际卫浴创新基地,引导企业生产高档水暖配件、智能卫浴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自主品牌,打响“中国卫浴博览城”品牌。加快整合本地纺织制品产业链资源,提升纺织产业自动化生产水平,做强工业纤维、高性能纤维细分领域,强化牛仔、梭织服装优势,加快产业用、医用的纺织制品开发和产业化落地。推动五金制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围绕建筑、汽车、高端装备等下游需求,发展标准和非标配件、高端合金制品、成套设备等高端五金制品。

专栏 4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发展路径

1.水暖卫浴。依托华艺卫浴、吉星卫浴、金牌洁具等卫浴企业,巩固水龙头、花洒等王牌产品市场优势,提升陶瓷洁具、水龙头、淋浴喷头等主要产品的市场规模。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做强做大,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加快向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质量检测、成套技术集成等高附加价值环节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具有智能感应、环保、抗污、抗菌等特殊功能的新型水暖卫浴产品和高档智能厨卫产品,重点发展智能浴室柜、感应式水龙头、抽拉式水龙头、恒温花洒等代表性新型卫浴产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支持企业应用减污、节水、节能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动开平市国际卫浴创新基地“一园三区”建设,核心区即金山东大道以北片区做大做强水暖卫浴优势产品的智能制造、生产加工,优化商业、居住、生态等配套设施,次核心区泮南片区围绕产业创新和高端生产需求,引进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集聚水暖卫浴行业创新人才,提升高端定制服务,打造开平市水暖卫浴创新服务平台,配套区月山片区推进“开平市水暖卫浴共性工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依托现有电镀企业发展基础,将分散的电镀企业纳入“共性工厂”,实施统一管理、统一监控,集中处理电镀废水,引导电镀企业集聚发展,提高污染集中治理水平,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区域内的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园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建设配套污水处理等相应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技术服务中心等设施。强化本地卫浴产业链建设,大力引进培育机械、基础件、铜材等配套环节,提高水暖卫浴五金标准配件和非标配件的生产水平,加强水口镇、月山镇等产业集聚地的物流、产品设计、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配套。发挥“中国卫浴博览城”的影响力,提高“水口卫浴”集体商标影响力,树立华艺卫浴为标杆企业,打造一批个性化、时尚化的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做好国内市场的营销推广,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2.纺织服装。以联新、泰宝为龙头企业,做优做精工业纤维、化学纤维特色优势领域,重点发展应用于橡胶及子午线轮胎骨架及工业输送带、吊装带、牵引带、线缆绳管等领域的涤纶工业长丝、浸胶工业帆布等工业纤维产品,针对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医疗等下游行业应用需求,发展一批高科技、高性能的纤维及纤维中间体产品(包括PTA、MEG和添加剂)。支持纺织面料生产企业应用高产、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和新型染色、印花、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等新技术,研发生产具有抗菌、抗静电、吸湿排汗等作用的功能型纺织面料,推动建设纺织服装集聚区(塔山工业园)。支持奔达纺织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完善面料、辅料、设计等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牛仔成衣,梭织成衣等优势产品,打造自主服装品牌。延伸发展产业用纺织制品,以丝网,产业用布、无纺布,帐篷布、再生纤维等为突破,在汽车内饰、高铁交通等领域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产业用纺织品项目。围绕医疗应急需求,加快推动手术衣、床单、口罩、手套、纺织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制品的研发生产。

3.五金制品。依托瑞信家具配件、新金荣制桶等龙头企业,提升在家具五金配件、金属家居用品、金属装饰用品的规模优势。依托志特新材料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建筑铝模、铝材、钢构、脚手架等常用金属建材及制品。依托大昌铜材等铜合金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机械传动件和固定件、汽车散热器、汽车制动系统管路、液压装置、螺旋桨、铜线材、冷凝管等铜材制品,大力培育引进铝合金、不锈钢、镁合金精深加工项目,布局发展装备用高强度合金制品、轻质汽车合金制品、高等级建筑用合金制品、高性能精密合金板等产品,促进五金制品结构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完善上游材料-模具制造-五金制品制造的全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与五金制品配套发展的五金模具制造项目。提高五金制品研发设计水平,推动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加强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自动输送包装、智能仓储、智能管理。

2、现代农业与食品

巩固提升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大米、马冈鹅、茶叶、禽蛋等本地特色农业优势,扩大大米、茶叶种植面积和畜禽养殖量,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以“开平优品”为依托,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种植(或养殖)、加工、分类、包装、交易、配送全产业链、全过程的溯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食品产业协同创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大力发展茶树种植业,打响“开平大沙茶”区域品牌,打造生态茶园,发展绿色有机茶、无公害茶等高端茶叶。持续优化食品产业链和食品结构,推动调味品、休闲方便食品、饮料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辣木等特色农产品在保健领域的深加工应用,打造一批知名食品品牌企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绿色食品、定制食品。

专栏 5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发展路径

1.粮食及加工产品。加大优化水稻种植面积,加大优质稻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发展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精细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种植示范区。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大力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提升粮食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能力。引进和培育大米加工企业,增强加工转化能力,统筹推动大米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升粮食附加值。加强大米品牌培育,打造富有知名度的开平大米品牌。加快推进功能性水稻稳糖米产业项目,建设功能性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及万亩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面向糖尿病人等特殊人群需要的富含营养元素的功能性大米产品。依托蚬冈镇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粮食仓储加工及物流项目,支持建设绿色储粮设施和智能化设备,完善粮食仓储、物流等配套,打造成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业综合性库区,整合利用项目周边土地资源,支持入库企业开发米粉、大米淀粉、大米蛋白产品、米糠油等稻谷深加工产品,以开平市镇级行政区品牌建设切入点,引导发展“马冈优品濑粉”“大沙优品濑粉”“蚬冈优品侨心饼”等粮食深加工企业。

2.畜禽水产。以汇鹅晟为龙头壮大马冈鹅产业,以创建国家级广东马冈鹅产业集群和马冈鹅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强化马冈鹅提纯复壮和保种繁育;以圣迪乐、绿皇农牧、温氏农牧为龙头,着力发展肉鸡、禽蛋等畜禽养殖业,做优黄羽肉鸡种苗,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支持由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养殖环境标准、投喂饲料标准、饲养过程技术规程、污水和粪便处理标准等,鼓励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促进养殖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推进生猪养殖实现产业化、园区化、工厂化养猪。加快推进全市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建设和完善,实现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等防控工作,全面实行动物屠宰检疫电子出证,有效控制生猪产品质量,恢复并稳定生猪产能;以开平市淡水鱼产业园及市级、省级、国家级健康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基础,逐步推广高值优质养殖品种,大力推广健康生态水产养殖模式。鼓励养殖户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升级改造,引导建设“桑基鱼塘”“鱼菜共生”“鱼草(稻)轮作”“鱼果复合”等景区公园型循环农业模式,创建一批“景观优美、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绿色生态”的现代化美丽渔场;支持发展畜禽屠宰及精深加工业,开发经营便捷即食或半成品等多种形式的畜禽产品;强化商超对接和电商销路,开展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马冈鹅、黄羽肉鸡等名优畜禽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3.茶叶。支持发展大沙有机生态茶,赤水金花茶等特色茶叶,大力发展茶树种植业,做好大沙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创建工作,打造生态茶园,提升加工制作技术,鼓励发展无公害茶等高端茶叶,创新发展柑红茶等精深加工新产品;以“开平大沙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契机,借助“互联网+”等新型宣传渠道,创响“开平大沙茶”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大沙茶品牌影响力;依托开平丰富的华侨资源,进一步打开珠三角、港澳等发达地区以及国际大市场,将大沙镇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有机茶乡”;推进茶产业创业园、茶叶庄园,产业、养生、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休闲养生基地、教育培训基地、大健康旅游基地等新型业态。

4.南药。以辣木、石斛等特色中药材为核心,推动种植、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深挖中药材价值,探索打造集医药科研、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科普为一体的特色南药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5.饲料及宠物食品。以鸿宝饲料为龙头,大力发展畜禽饲料,优化微生物发酵等核心工艺,提高饲料酶制剂、抗菌蛋白、天然植物提取物等主要饲料产品的制造水平,加快发展新兴生物饲料等绿色高效饲料产品;鼓励发展宠物主食、宠物零食和宠物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发展新兴生物饲料等绿色高效饲料产品。

7.调味品及发酵制品。依托味事达、广合腐乳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方便调味品,支持发展腐乳等发酵制品,鼓励开发无添加、低盐和有机等健康产品;着力引进专用调味品、火锅调料、蒸菜调料等加工项目,扩展产品种类。

6.休闲方便食品。支持嘉士利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重点发展糖果、饼干等领域,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生产销售和ODM企业,进一步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支持企业投入研制绿色、低脂、低糖的功能性食品,丰富产品结构。

7.饮料和精制茶。提升鸿福堂等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重点发展果汁和蔬菜汁类饮料、植物蛋白饮料,鼓励企业研制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岭南元素突出的新型特色功能饮料。延伸发展多元化特色风味茶饮料,以发展新式茶饮文化和平台经济为切入点,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终端茶饮产品消费市场。

8.营养保健品。依托特色南药种植优势,延伸发展辣木籽、辣木根、辣木菜、石斛冲剂等营养保健产品。推动健之源等骨干企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对于灵芝、虫草花、牛大力等特色农产品在保健养生领域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提升本土老字号品牌建设。引导企业紧抓电商、直播等新型宣传渠道,提升品牌营销推广水平,提升本土老字号品牌建设。

9.中央厨房(预制菜)。紧抓“懒人经济”的东风,依托马冈马冈鹅等开平农业特色优势,全力打造开平中央厨房工程,以预制菜为切入点,引进和培育一批预制菜加工企业,推动水仔口健康食品产业园羊奶及羊肉预制菜加工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支持预制菜加工产业项目实行统一原料采购、加工、配送,形成集约化、标准化的操作模式,推动预制菜加工企业“就地取材”,与本地农业“强强联合”,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预制菜品种,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预制菜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以广东新供销天平冷链物流为龙头,完善冷链仓储物流配套,推动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开平农产品走上现代产业化道路,打造湾区菜篮子工程的“升级版”,实现开平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三)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先进材料

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现代建筑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包装材料四大领域,培育发展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围绕大湾区下游市场应用需求,加快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拉长延伸产业链,强化开平先进材料产业特色优势。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分子的聚合物、纤维、涂料、橡胶、黏胶材料等先进化工材料,加强同链条企业地理集聚和产业协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绿色制造水平。推动建筑材料制造转型升级和新产品拓展,提升以金属建材、水泥、陶瓷等为主的现代建筑材料发展优势,推动建筑材料生产与建筑工程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集成式、装配式建筑及建筑部品等前沿领域,重点发展PHC预应力管桩、预制墙板、楼板、梁柱、楼梯、阳台等新型建筑构件,支持金属建材、水泥、陶瓷与人造板材、管材等配件材料集成应用,推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各式成品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智能化应用。积极发展金属材料深加工,巩固提升铜合金加工优势,引进培育铝、镁合金加工项目,布局发展装备、汽车、船舶等领域应用的高强度、高性能合金制品,完善材料制造-材料深加工-高端合金制品的产业链条布局,推动先进金属材料的功能化、高端化、终端化发展。大力推动塑料、玻璃、纸包装材料转型升级,依托苍城镇粘胶材料产业基础,鼓励企业采用无胶复合、无菌包装技术、可降解塑料材料等新型环保型技术和材料,发展新型环保黏胶材料,推动粤玻实业等龙头企业开发新型玻璃包装材料,推动东发纸业、镇威纸业等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纸制品加工技术和印刷工艺,发展印刷适应性好、缓冲性强高强度、功能化、环保型、印刷精细的纸包装制品,推动包装材料生产企业与饮料、调味品等下游行业深化合作,发展定制化、个性化生产,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向整体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围绕太平洋绝缘材料等龙头企业,以下游的电路板、电子元件制造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敷铜箔层压板、半固化片等半导体材料及专用电子化学品,主动对接珠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配套需求,加大力度引进电子信息材料项目。依托江门市新能源材料全链条布局,积极推进汤谷新能源等现有企业技术创新、产能扩张和市场份额提升,扩大在正极材料上的优势,大力引进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材料等环节的重大项目,在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中占得先机。

2、安全应急与环保

以节能、环保两大领域为重点,大力支持开发节能环保装备、产品、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鼓励研制生产新型环保材料。持续提升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研制水平,依托海鸿电气、敞开电气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等输变电装备领域,提高变压器、电机等核心组件的自主研发水平,巩固提升输配电和控制装备领域发展优势,扩大智能电网设备的应用范围。推动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和生产,围绕水暖卫浴等传统制造业低碳转型、清洁生产需求,大力支持开发环保产品、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推动发展鼓励研制生产新型环保材料,畅通重点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引导相关行业开展资源回收拆解、回收再利用等业务,支持开平市百合静脉产业园做优做精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再利用产业,探索采用“园中园”、工业园区就地改造或制造业聚集区就近选址新建等方式,建设一批集环保装备制造、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为一体的环保产业园区,通过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废水废气集中处理、能源综合管理等技术,保障污染物达标排放,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打造“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升企业产能,实现产业空间的转型升级。依托来纳特种车等优势企业,争取在负压救护车、应急救援车等应急救援特种装备制造项目引进方面实现突破。

五、产业空间布局

(一)优化全市制造业布局

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以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核心区即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整合月山、水口、沙塘、苍城等镇土地,打造高水平大型产业园区。

强化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增长引擎地位。推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轻工纺织为主导产业定位,高标准开展园区招商选资工作,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持续提升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落实“园区再造”工程,立足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北组团功能定位,推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加快融入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加强对欧招商与合作,强化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标准认证等领域对接衔接,以开放合作塑造园区发展新动能。紧抓“深中通道”重大机遇,发挥园区区位交通优势和省级高新区园区优势,主动承接大湾区发达城市的产业溢出,全方位对接深圳、广州、佛山,大力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引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资本化、高端化迈进,打造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支点。积极推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规划建设,发挥牵牛生化制药有限公司龙头带动效应,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开展靶向招商,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优质企业入驻,高标准建设专业产业发展平台。

加快推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扩容提质。细化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扩容工作推进节点,压实部门责任,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稳步推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扩容方案通过江门市政府审议并向省工信厅报备,确保2023年上半年顺利完成扩园,整合榄坑水库片区7.256公顷、翠山片区48.3866公顷、月山片区76.3276公顷、长沙开元片区125.1182公顷、月山共性工厂片区101.2233公顷土地。推进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平台产业规划一张蓝图,以江门翠山湖高新区为核心,以沈海高速(开阳高速)、274省道、325国道和翠山湖大道2条延线道路为连接,东联月山、水口,西联沙塘、苍城,加大工业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打造高水平大型产业园区。明确各片区的主导产业和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水口镇着力推进水暖卫浴行业提质增效,加快省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水口水暖卫浴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月山镇加快发展水暖卫浴配套产业,着力建设水暖卫浴产品电镀共性工厂,沙塘镇依托医药产业基础,联合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苍城镇着力推动新型包装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新型环保粘胶材料基地。

谋划建设一批专业园区。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优势,以龙头企业、大型项目为引领,整合制造、研发、物流等配套资源,发挥各镇街资源优势,推动各产业链环节协同布局,围绕水暖卫浴、中央厨房(预制菜)、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谋划打造产业集中度较高、核心竞争力强、配套完备的专业园区。加快开平市国际卫浴创新基地“一园三区”建设,积极推动规划范围内土地整合工作,促进产品制造、配套电镀、产品研发、产品服务、居住等功能区协同布局,提高水暖卫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推动龙胜、三埠、长沙、百合等镇街工业集聚地转型优化。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制造业发展空间,推动镇街、村级工业园提质增效,实现全方位优化拓展产业空间,高效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发挥重点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布局,打造若干个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基地,做大做强镇级经济。其中,龙胜镇发挥作为广东省五金橡胶专业镇的优势,推进龙胜镇小微双创汽配基地(龙胜镇金牛山产业园)改造升级,升级壮大汽配五金产业,全力打造大湾区汽配活力小镇。三埠街道有序开展三埠港搬迁、港口经济区项目征收土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力推动三埠港区向内河综合大港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开平市三埠新港临港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控规调整和土地平整工作,全力打造集内河航运、仓储物流、现代商贸、临港工业于一体的临港经济,为开平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港运业务、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对接合作奠定良好基础。长沙街道大力实施“强二进三”,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快都市经济发展。百合镇着力壮大发展百合静脉产业园,发挥园内已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理优势,推动废物回收及再资源化利用与先进制造业功能衔接,打造“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壮大产业经济,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有关部署增添助力。加快推动赤水和安村委会红溪小学校舍、三合村委会旁小学校舍及金鸡等地旧地盘活,推动土地办证及控制性规划调整,支持引进纺织服装等产业项目。

(二)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

推进制造业用地整合优化。建立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单位增加值能耗等为核心指标的“亩均效益”制造业高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增量项目准入标准、项目承诺惩罚约束机制。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土地空间潜力,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厂房、预留用地及改扩建等方式增资扩产,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加快落实针对工业厂房开发经营和分割转让的扶持办法等各项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有关政策,强化投资强度和工业用地产出效益考核,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对超过一定期限不开工建设的项目坚决予以收回,推动闲置土地清理。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政策,鼓励相关市属国有企业加大“工改工”参与力度,探索连片“工改工”升级改造新模式。加强入驻项目源头把关,严防工业空间被侵蚀或低效利用,全面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基地、新型产业用地的工业效益产出。加快村、镇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出台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扶持政策,全力推进村、镇级工业园“整体连片”改造提升,加强监管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支持村镇工业园(集聚区)改造提升后就近纳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结合“三旧”改造支持相关园区升级改造项目用地提高容积率,有效盘活村、镇级园区土地资源。

健全产业园配套设施。在全市工业园推行“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变电站、电商清关中心、污水处理厂、供气站等工业配套。加强园区生活性服务业配套,加快建设连接城区、生活区与园区的交通干道、定点公交建设,大力完善园区与主城区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工业园与城区生活空间的融合。支持工业园规划建设融合研发、创意、设计、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新型产业用地,满足新型产业发展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加强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升格“九通一平”,加快国家电投集团燃气热电项目建设、推动华润燃气公司高效运营,持续降低园区企业的用电、用热、用气以及用水等主要要素成本。推动5G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的布网和应用,谋划5G园区、智慧园区建设,配合江门创建“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积极推动园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将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打造为开平市“城市新区”为目标,科学做好产业、商务、居住功能分区,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和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升级人居环境,加大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及周边区域生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提供完善的社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国际一流智慧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以城促产、以产育人、以人强产的“产城人”高度融合,打造成为生产、生活、消费多点支撑的综合型园区。

(三)创新园区运营管理机制

探索实施“市领导小组+管委会(指挥部)+开发公司”模式,依托开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由我市主要领导直接挂帅、高位推动的领导机制,实现区镇两级统筹管理,整合各级力量、各方面要素强力推进打造大型产业园区、推进江门翠山湖高新区融入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优化园区开发和运营管理模式,加强与省级专业规划机构的合作,做好“大集聚区+专业园”的产业规划和长远建设规划,抽调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干部到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挂职或任职。借鉴先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经验,引进顶尖运营理念和专业管理团队,对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及各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推动园区设施专业集成、投资集中、效益集约。全力引进园区战略合作企业,加快推动宏发高新产业城项目建设,完善“园中园”发展机制。推动成立国资开发公司,积极鼓励本市国资开发公司联合产业园开发运营领域的先进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土地开发与运营和招商引资,完善“园区管委会+开发投资公司”共建共投开发模式。

六、重点任务与工程

深入贯彻开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围绕制造业集群强链、创新强核、优化升级、主体壮大、产品品质提升、布局优化、开放合作、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

(一)产业链条协同推进,构建高竞争力制造业集群

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主动对接“双区”的产业布局,全力支持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贯彻落实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部署,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行动:以新兴产业为引领,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崛起,成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筑牢传统产业基础,做优做强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整体跃升,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发展新动能,重点培育先进材料、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做大规模,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重点产业,着力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产业基础能力,加大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和产业基础技术等领域科研攻关力度,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提升集群产业链发展水平。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产业链关键节点布局,协同推进产业全链条发展。做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强靶向招商,促使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强化产业链自主性,壮大发展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优势企业的根植性。积极配合江门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加快融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

专栏 6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工程

1.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实施“链长制”,围绕产业集群的重点发展领域,选取全市重点产业链,由市领导分别担任各产业链“链长”,组建工作专班,构建“一链长、一专班、一产业、一体系、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建立产业链联动协调机制。发挥好“链长”和“链主”企业的作用,共同携手培育产业发展,加快完善“五个一”工作清单(每个产业链一套产业链图、一套重点企业名录、一套重点项目清单、一套重点招商企业名录、一套创新和服务体系),全力推进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

2.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循环。围绕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抓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重点针对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链,全面梳理汇总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重要节点,绘制重点产业链“路线图”,找准产业链薄弱和关键“卡脖子”环节,建立重点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库,摸清核心环节、关键零部件等配套环节的生产分布,绘制重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引导重点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股权并购、合资合营、协同创新等模式,稳定和提升开平重点企业在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梳理开平重点产业上下游企业名录和需求清单,全力打通人流和物流堵点,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序运转,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进口替代,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循环。

3.促使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发挥江门市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依托江门市重点企业(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等重大项目服务机制,立足全产业链发展,加强重大项目全市统筹,围绕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快推动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投产,强化产业链自主性,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4.培育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和创新集群治理,鼓励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中介组织),培育产业集群战略咨询支撑机构,构建“一集群一机构”的新型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体系、开放协同的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产业组织机构的行业力量,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开展重点核心技术攻关。打好“院士牌”“大科学装置牌”,聚焦基础技术和关键领域,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广东强芯”等重大任务,加快实现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协同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

建设高水平先进制造业创新平台。聚焦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先进制造业创新研发平台。推动龙头企业自主设立创新型研发机构,落实企业技术中心资金奖补政策,建立支撑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的创新网络,带动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增强高端创新要素吸附能力,与广深港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创新引擎企业等机构单位深化合作,高质量推进江门市“双百工程”,推动开平与广深港澳高校、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引进一批高端科创项目。

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建立梯队发展、逐级提升的高企发展培育体系,强化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汇聚、产业升级中的支撑作用。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配合江门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活动的政策扶持。

专栏 7先进制造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1.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全力贯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江门计划”工作部署,充分对接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广东强芯”等领域,鼓励重点企业与大湾区高校院所合作参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将研发补贴等政府扶持前移,政府资源向“从0到1(基础研究)”阶段和“从1到100(工程化)”阶段的技术攻关倾斜。对于材料、设备、制造业技术等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谋划打造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产业化能力的关键技术成果。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协同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自主化。

2.依托“院士牌”“大科学装置牌”大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以乡情为纽带,以产业为支撑,加强与开平籍院士的密切联系,深化院士团队与本地研发机构、企业的对接合作,加快建设院士工作站、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导入院士团队的创新成果、项目资源、人才、资金。加快协调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完成基建工程,重点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粤港澳大湾区人类重大疾病大动物模型联合创新基地等前沿创新平台建设,积极配合谋划打造中科院中国(江门)国际科学小镇,支持中微子科普研学基地、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对接,搭建企业和专家合作平台,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合作。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实技术交易等补助政策,探索形成以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提成为主要形式的合作机制,让创新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开平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筛选市场容量大、成长性好的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专利转化项目给予支持。探索建立全市重点产业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创新目录,对于材料及零部件首批次、软件首版次、装备首台套应用等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为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形成提供应用场景。

4.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拓展深化开平产业与大湾区高校、研发机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与港澳联合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转化平台,推动更多优质科创成果在开平转化。推进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公开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和技术标准,拓宽开平科技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开平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汇聚先进制造业集群各个领域建立的创新平台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国家和省市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引进一批熟悉专业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技术经理人,搭建江门制造业与大湾区高校科研、人才团队的对接桥梁,推动技术、产业、资本的有效配置,让更多应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先进科技成果在开平率先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三)促进主体提质,推动制造业企业融通发展

大力培育制造业骨干企业。加大针对性支持和招商选资力度,引进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性强的“链主”企业,主动对接国内外行业龙头、国字号等优质企业,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超30亿元、50亿元的特大工业项目。重点抓好产值10亿以上骨干企业梯队培育,支持泰宝、依利安达、嘉士利、味事达、华艺、威技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落实总部企业认定和奖补政策。常态化开展“暖企”行动,落实重点企业(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运用好企业诉求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帮扶企业。

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深入推进企业“倍增计划”,建立企业成长监测体系和数据库,推动一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倍增。聚焦开平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加大力度推动“小升规”,大力推进“小升规”,完善“小升规”企业培育机制,落实工业“小升规”奖补政策,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认定一批省级中小企业示范平台示范基地,加快推动重点防疫物资企业实现“小升规”,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建立紧密协作关系,以龙头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为核心,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以大带小、上下联动,通过相互采购、配套集成、抱团发展,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经营效益。鼓励大企业、平台型企业建设产业链生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建设小微企业双创载体,以数据和资源赋能支持中小企业,推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

专栏 8先进制造业企业主体建设工程

1.实施制造业骨干企业外引内育。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着力发展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提升产业层级和结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落实总部企业的认定、落户、经营贡献等奖励,以及办公用房、人才个税等补贴,持续认定一批总部企业,加快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2.推动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持续深入推进企业“倍增计划”,“十四五”期间推动超过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倍增。聚焦开平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十四五”期间培育20家以上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小微企业上规模发展,完善“小升规”企业培育机制,落实“小升规”企业一次性奖励、贴息扶持和其他额外奖励扶持,鼓励、引导和支持小微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十四五”期间推动不少于100家企业实现“小升规”。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认定不少于3个省级中小企业示范平台、示范基地。

3.深化“暖企业、促投资”行动。实施重点企业(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完善差别化服务体系,让有限的政策资源更多向优质企业、有实质性提升生产经营质量动作的企业倾斜。依托“江门市工业企业诉求办理系统”及“江企通”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联动,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精准服务,打造政企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融合进程。通过费用补贴、资金扶持等方式,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落实省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范围扩展至软件、信息化改造等领域等措施,鼓励企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和提升制造效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并行推进,以重点企业在关键环节应用形成示范带头效应,推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扎实推进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引入智能化转型“头部”服务商,强化提升云应用与服务技术产品提供能力,支持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广泛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培育,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升级,构建高水平、全方位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

促进产业跨界深度融合。一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支持建材工业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协同、平台集成、线上对接等方式,实施产业链协同和大中小企业资源融通,带动建材制造行业整合资源,赋能建筑业发展。培育引进针对中小建材企业的信息技术供应商及产品方案,建设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仓储等服务,促进建材工业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撑数字化转型进程。二是加快先进制造业与农业融通发展。巩固提升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大米、马冈鹅、茶叶、禽蛋等本地特色农业优势,扩大大米、茶叶种植面积和禽畜养殖量,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以“开平优品”为依托,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分类、包装、交易、配送全产业链、全过程的溯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食品产业协同创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大力发展茶树种植业,打响“开平大沙茶”区域品牌,打造生态茶园,发展绿色有机茶、无公害茶等高端茶叶。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商贸会展、信息服务和科创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与港澳工业设计深入合作,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工业设计中心,积极推动我市企业参加江门市“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对接,大力引进、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物流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嵌入式、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深入制造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扩大物流企业服务制造企业的范围和深度。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会展业、电子商务等商贸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江门开平市农村电商产业园,加快推动丝苗米、大沙高山茶等传统农产品“触电”升级。推动龙头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延伸和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专业化、协同化、智能化服务型制造。

专栏9先进制造业赋能升级工程

1.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计划。落实省技术改造政策措施,通过事后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提质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等项目,支持企业购置先进智能制造设备,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引导5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2.加快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推动重点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发展供应链智能化管理、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等技术和装备应用,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组织专业机构开展企业现场咨询诊断,推动智能制造服务供需对接,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方面的示范项目和标杆企业。

3.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快5G基站规划,优先在江门翠山湖高新区等制造业集聚区构建连续覆盖的5G网络,支持企业打造5G智慧园区、5G智慧工厂,打造一批5G应用标杆示范。“十四五”期间引进和培育3家以上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开展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推广“云平台+工业APPs”改造升级模式,支持重点企业集成应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储、区块链库存管理等新服务,打造3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推动300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支持重点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跨生产基地、多供应商之间制造资源协同。

4.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协同升级。实施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智能装备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成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联合体,加速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鼓励并支持服务商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沉淀特定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经验,打通原料采购、产成品品质管理、库存管理、物流配送、渠道销售管理等环节,带动全链条数字化升级,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机制,提升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创新能力,抓好水暖卫浴、纺织服装、休闲食品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工作,以全产业链智能制造赋能为抓手,推动水口镇水暖卫浴产业申报省特色产业集群。

5.促进制造业与建筑业深度融合。以建筑产业联盟为中心,通过网络协同、平台集成、线上对接等方式,实施产业链协同和大中小企业资源融通,带动建材制造行业整合资源,赋能建筑业发展。培育引进针对中小建材企业的信息技术供应商及产品方案,建设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仓储等服务,促进建材工业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撑数字化转型进程。

6.加快先进制造业与农业融通发展。巩固提升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大米、马冈鹅、茶叶、禽蛋等本地特色农业优势,扩大大米、茶叶种植面积和禽畜养殖量,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以“开平优品”为依托,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分类、包装、交易、配送全产业链、全过程的溯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食品产业协同创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大力发展茶树种植业,打响“开平大沙茶”区域品牌,打造生态茶园,发展绿色有机茶、无公害茶等高端茶叶。

7.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支持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和产品,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企业拓展大型及关键设备的在线数据采集、运行分析、故障诊断、系统维护和设备升级等增值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制造服务,支持大中型企业将生产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优势的原料采购、研发设计、咨询管理、物流运输等环节从原企业分离,设立具有独立法人的企业,提高向全社会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的能力。以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导向,聚焦研发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外包、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等领域,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融合发展生态,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五)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制造业节能低碳转型。积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制定落实我市“双碳”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双碳”实验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节能降碳技术,率先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创新发展,推广节能降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方案,实施工业重大节能减排工程,开展节能诊断、能效对标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降碳技改力度,强化能耗在线监测,推进重点行业碳中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能耗、环保为硬指标,综合考虑质量、安全等指标,关停淘汰一批技术不达标和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产能。优化制造业用能结构,鼓励使用风电、光伏、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推进工业“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推动天然气大用户直供,有序推进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天然气综合利用。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以示范试点为抓手,推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和制造,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谋划打造绿色园区,培育发展绿色供应链,提升绿色制造专业化、市场化公共服务能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开展“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持续推动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促进我市制造业绿色转型。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进开平市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项目建设,支持新建一批共性工厂,持续开展集约化清洁生产。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核心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建设,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打造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的示范性园区。鼓励园区运用开发碳汇项目、发展零碳建筑和零碳交通等手段,在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平衡,加快构建零碳、负碳产业园。在先进化工材料等行业领域,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产业链耦合、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及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充分发掘再生资源潜在效益,进一步优化各类废弃产品拆解、分选回收等环节,以开平市百合静脉产业园为主阵地,大力发展废弃资源处理及循环利用,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和利用价值。严格执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技术、管理标准,支持申报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应用。

专栏10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工程

1.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升级步伐。以纺织服装、现代建筑材料等高能耗领域为重点,对标国际国内或行业先进水平,开展节能诊断、能效“领跑者”行动和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推进生产线节能改造和绿色化升级,运用节能技术与装备,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电机系统节能等改造,推进工业余热、余压、余能应用,推动工业“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优化企业用能系统,推动重点用能行业持续赶超引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节能降碳技术,率先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加快碳减排、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节能降碳技术创新发展。

2.打造绿色制造示范。鼓励重点行业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推广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加快推动厂房绿色化、清洁化技术改造,推动工厂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示范试点。在水暖卫浴、纺织服装等重点优势领域选择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增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培育形成涵盖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的绿色供应链。以开平市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项目为示范,重点支持在水暖卫浴产品电镀、纺织服装印染的工序需求新建一批共性工厂,推动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开平市百合静脉产业园为主阵地,大力发展废弃资源处理及循环利用,推动废物回收及再资源化利用与先进制造业功能衔接,打造“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扎实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推进江门翠山湖高新区等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调整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最大化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进一步优化各类废弃产品拆解、分选回收等环节,大力推进废物智能处置系统、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力促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

(六)完善制造品质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路径

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落实江门市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部署,贯彻落实《开平市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推动制造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养专业质量服务人才,加快构建制造业质量服务体系。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大力开展制造业产品质量技术攻关,积极引导企业应用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服务,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能力,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将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标准管理。围绕重点产品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对产品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的领域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力度,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对比诊断和研究提升工程。

完善制造标准体系升级。依托海鸿电气、华艺卫浴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协同合作,提升开平先进制造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支持项目研发成果和必要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推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专利布局有效衔接,针对市场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构建标准制修订和评价认定机制。

大力强化制造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培育计划,以水暖卫浴等集聚产业为重点,以“开平优品”为依托,做好“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的主轴环节,着力打造点、块、面全面推进的质量品牌建设格局。建立全市质量品牌重点培育企业库,帮扶企业创牌创优,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和制造业自主品牌。加大品牌保护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品牌评定活动和行业展会,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电商、新零售拓展营销和销售渠道,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和自主品牌,提升开平制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支持水暖卫浴、纺织服装等消费品制造业企业加大设计和品牌营销推广力度,增加个性化、多元化消费供给,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个性化吸引力的品牌。

专栏 11先进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1.完善制造业质量保障制度建设。落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商标品牌、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质量提升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建立优质优价的采购机制,推动“拼价格”向“拼质量”转变。

2.构建制造业质量服务体系。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创建重点产业集群领域的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针对产业集群急需的共性技术研发、计量、标准、检测、认证和知识产权等需求,支持建设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质量管理、品质提升等服务。以水暖卫浴产品质量检测省站为试点,推进质量技术、信息、人才、基础设施、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开放共享。

3.实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提升行动。针对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高端装备等重要产品领域,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开展开平市政府质量奖、开平市工业产品质量优秀奖评选表彰,鼓励企业、行业组织积极申报国家、省、江门市政府质量奖。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长效宣传推广机制,强化全社会质量意识。鼓励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技术改进,广泛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QC小组评选等质量管理活动,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开展重点制造业产品质量国际比对研究提升工程,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制定质量提升方案。推进重点制造业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产品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的中小企业领域,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力度,

4.推动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广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检测认证合格评定体系,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推动“标准制定+检验检测+工厂审查+认证”一体化发展。鼓励支持海鸿电气、华艺卫浴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链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标准专业知识培训,将质量管理、标准化等基础知识等作为技能型人才培训的基础课程,在全市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遴选培育一批制造业质量标准领军人才。

5.加快整合品牌设计资源。以水暖卫浴、纺织服装等消费品领域为试点,支持建立企业自主设计沙龙、工业设计中心,谋划建设设计集聚区,加强行业设计资源整合共享。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机构、品牌设计创意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先进地市或国外布局研发设计中心和分支机构。

6.提升优质制造品牌影响力。以“开平优品”县级行政区品牌建设为依托,拓展“开平优品”内涵,整合开平优势资源,集中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原创科技支撑的制造业“开平优品”,培育一批制造业品牌企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壮大产业集群。以开平水口五金卫浴企业成功申报“水口卫浴SHUIKOU”集体商标为示范,支持地域特色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共同申报区域品牌或集体商标,推动相关团体标准与集体商标协同实施,强化产品质量保障,加强对外抱团进行产业品牌的整合推广,以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向开平市内流动,增强企业间凝聚力,扩大行业影响力。强化品牌内涵,提高品牌文化附加值,大力宣传开平优质制造企业品牌故事,全力塑造“江门品牌”榜样。推动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品牌价值评价及“中国品牌日”等活动,组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重点企业赴国内外先进城市参加国际一流的行业展会,鼓励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等消费品制造企业利用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渠道进行产品展示、品牌营销,拓宽品牌企业宣传辐射面。

(七)推动对外开放合作,融入双循环体系格局

健全与“双区”资源对接网络。发挥开平市东联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及省战略西拓的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紧抓“深中通道”重大机遇,推动开平市招商引资引智大会、开平市(深圳)招商推介会等招商推介活动常态化,搭建开平与“双区”之间的对接桥梁,以“广深总部+开平基地”模式,积极参与广深协同发展。高质量举办中国(水口)卫浴博览会,整合“双区”开平商会、协会等资源,积极开展“暖乡企”服务及以商招商、以情招商活动,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针对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主导产业,主动联合申办区域性、国际性综合展会,搭建企业产品互通展示与交易平台,深化双向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与珠海、佛山等珠西城市及鹤山、恩平等县(市、区)协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强与“双区”产业协作配套与市场需求对接,强化关键电子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链上游产品对“双区”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推动高端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终端产品与“双区”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主动融入全球化产业链体系。发挥“华侨之乡”优势,做好聚侨引智工作,依托“双创”平台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加快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开平园建设,以“侨”为“桥”引进龙头项目和专精尖项目。完善境外招商机制,以开平市港澳新春投资环境推介会为模板,围绕开平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关键环节领军企业,开展英法德、日韩新、港澳台境外招商推介会。依托江门市商务服务直通车内容和合作网点,用好海外开平籍社团、协会资源,加强开平与境外外资机构、商务交流处、商(协)会的经贸合作交流,着力在制造业产业融合对接、联合经贸推广、企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建设产业平台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水暖卫浴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水暖卫浴、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的外贸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抢抓RCEP协议签订的重大机遇,扩充我市工业产品的内外销渠道,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海外设立区域总部、海外仓、销售网络和工程技术中心,多元化手段开拓海外市场。引导制造业企业用活RCEP原产地规则,深化与RCEP成员国的服务贸易和产业合作。

专栏 12先进制造业开放合作工程

1.推进重点产业链招商行动。狠抓招商引资“生命线”,发挥开平市侨乡优势、区位优势、土地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对接“双区”和国内外先进地区,围绕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梳理编制重大项目招商数据库,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实施产业链招商、敲门招商、以商引商、以会招商和委托招商,瞄准行业内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强企业、大型央企、跨国公司、民企巨头、行业领军企业、高成长性新锐企业、隐形冠军等目标企业,重点引进产业链长、效益好、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招商引资从单点突破拓展至产业链招商、生态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展开全产业链研究,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着力抓龙头、引总部、聚相关,绘制产业链图谱,发挥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引入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考核机制,遵循契约精神,提高产业项目履约率、动工率、创税率,严把产业项目投资准入门槛,探索引入招商引资竞争机制,完善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异地招商政策。推进招商体系改革与招商工作“扁平化”管理,建立市、镇街和园区的信息通报制度,推动全市制造业项目研判有效衔接,形成全市招商“一盘棋”,构建多方联动、系统化的招商体系。

2.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走出去”政策宣传推广,组织企业参加广东省、大湾区、珠西产业带及江门市举办的境外投资推介会及政策宣讲会,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投资地区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市场准入等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大力宣传国家、省及市有关外贸扶持政策,推动企业赴境外参展,帮助企业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港澳对接合作“拼船出海”,支持龙头企业联手港澳资源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和跨国供应链。

(八)优化要素供给,完善制造业发展环境

强化人才要素支撑作用。贯彻落实“广东技工”工程、《江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八大计划”行动方案》及《开平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制造业人才培育的工作部署,加大制造业人才培训载体建设,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工程师、技能型人才培育计划,打造层次分明、规模庞大的先进制造业人才队伍。依托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开平市先进制造业人才数据库,构建“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网络体系,搭建先进制造业人才交流引育平台,动态完善开平市先进制造业急需紧缺产业人才目录,瞄准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分领域探索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开发路线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动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营造人才干事创业环境。加强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优化升级开平英才服务,促进人才服务贴心高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制造业人才成长氛围,推动制造业人才加快集聚。

落实财政金融扶持措施。加大力度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丰富我市金融供给的主体和方式,不断优化提升我市金融供给水平,支持各类基金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优化“政银保”“政信贷”合作方式,发展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等借贷业务模式,用好“金舱”工作机制,坚决推进“金种子”计划,积极引导企业对接境内外资本市场,深化江澳金融合作对接,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健全供需高效对接的现代金融体系。

建立产业用地保障制度。充分保障工业用地供给,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块,并纳入详细规划和严格规定比重,保证工业主导功能,加强对工业用地功能、布局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加强工业用地规范管理,鼓励探索建立与产业关联的差异化土地价格机制,支持工业用地连片收储开发,落实工业厂房开发经营和分割销售管理指导意见,加快闲置土地清理,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探索增加新型产业用地类别(M0),支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融合研发、创意、设计、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新型产业用地,满足新型产业发展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主要产业招商目标及用地需求,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建立产业用地出让联动机制,强化市级与镇街级联动、信息共享,提高产业用地出让效率。

深化机制改革与流程优化。主动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标准和国际经贸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破解“准入”“准营”和“退出”的机制障碍,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全流程智能办、网上办、随时办、就近办,建设“政务服务无堵点城市”。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探索推进商事登记跨境“离岸登记”和“微信+智能审批”,落实开办企业“1天办结”。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改革,大力推行行政执法“两平台”,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建设,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执法监督,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及时落实国家税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帮助制造业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确保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见实见效。深入推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试点推行投资承诺制、容缺审批机制,通过绿色通道、并联审批、一企一策、一站代办等便捷政务服务,持续刷新项目审批的“开平速度”。常态化开展“暖企”行动,落实重点企业(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运用好企业诉求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帮扶企业,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碰到的用地、环保、资金、用工等问题。

专栏 13先进制造业要素保障工程

1.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高精尖人才引进计划。依托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开平分中心等平台,加大与“双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先进制造业人才交流引育平台,深化校地人才供给合作,贯彻实施江门市“百名博士引进工程”,深入开展博士和博士后引育工作,加强企业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建设,打造“智汇开平”人才引育工程。不断完善“产业+平台+项目+人才”联动机制,推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频共振、互相促进,让高精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持续完善制造业工程师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产业工程师与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产业工程师,持续优化工程师职业发展环境,支持鼓励工程师创业创新,培养壮大我市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工程师队伍。扎实推进“广东技工”工程,完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实施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培训等技能提升十大工程,支持企业自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面推进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企业职工技能提升、新型学徒培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完善开平企业与大湾区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探索在产业园区设立“园区技校”,开展“需求对接+量身定制+送‘技’进企”,提高工业园区企业劳动者技能水平。

2.提高制造业项目金融供需对接效率。重点引进广州银行、珠海华润银行等大湾区金融机构来开平开设分行,进一步丰富金融供给主体。支持本地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制造业发展,用好开平农商银行的美丽乡村贷、真猪贷、农机贷、码上贷、商户贷等贷款产品,积极支持“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开平农商银行翠山湖科技支行为园区建设提供专业化全流程金融服务,推动银行主动对接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以特色、精准的金融服务带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引导银行针对五金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等开平市传统优势行业设立专项贷款,全面振兴重点产业建设。优化“政银保”合作模式,提高我市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比重,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提升。鼓励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提供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发挥江门市“金舱”工作机制作用,推动开平市内正在开工建设的制造业项目入舱储备,促成金融机构与重点优质项目实施主体有效对接投融资需求。落实企业上市奖励政策,推进实施江门市“金种子”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对接境内外资本市场,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做大做强。深化江澳金融合作,合理、合法、有效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支持我市制造业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鼓励我市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审贷效率,提高制造业企业获贷的便利性和时效性。

3.加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依托江门市重点建设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上报开平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梳理重点建设项目的痛难点,将需解决的问题困难清单化、项目化,通过联席会议快速回复和解决。对于省、市重点先进制造业项目给予用地指标支持,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和纳税大户企业扩大规模用地,对于投资额较大、占地面积较多的项目,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分期供地的模式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对于投资额度较少、增长潜力较大的项目采取租赁标准厂房或者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解决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储备、招商、开工、投产项目清单和土地资源数据库,对事关长远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实行市级主导、属地配合的管理机制,高位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4.加强企业服务提质增效改革。继续推进“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打造全数字化“掌上政府”和“智慧大脑”,优化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全力确保企业开办一天办结,大力推进“全程网办”、“智能办理”和“执照自助打印”。加强政府服务标准化建设,构建“网购式”“场景式”“导办式”服务模式,深化“一网通办”。拓展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在网上办事中的应用,加快推动实现“四少一快”。用好“粤省事”“粤商通”“江企通”等移动应用平台和“侨都之窗”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提高线上政务服务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化商事主体登记“微信+智能审批”。构建人民群众监督评价新路径,依托江门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平台,强化开平市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监督评估。推进部门间信息互联、实时共享,强化自然资源、生态、统计、税务、财政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实现政策兑现一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形成企业诉求快速反应、处置、反馈、评估的运转体系。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依托开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的相关措施,建立健全落实和推进“十四五”规划的组织体系,推动有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头推进、密切配合,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对工作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协调,针对项目落户、园区发展、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统筹协调各项推进工作。强化规划指引,注重规划衔接,积极推进制造业规划与省级、市级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等规划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配套实施。

(二)加大财政扶持

加强开平市科工商务局、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等部门的统筹联动和协调配合,针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加快研究出台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成立市级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推进产业成规模集群发展。统筹利用各级部门、各渠道的资金资源,做好国家级、省市级产业专项、企业专项、科技专项、人才专项等各项扶持资金的宣传解读和组织申报工作,支持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发展。贯彻落实江门市民营经济“十条”等企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抓好“个转企”“小升规”工作,推进减负降本,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税种改革、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等减税降费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

(三)创新治理机制

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和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激活产业集群大中小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科研院所等打造若干产业集群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政企沟通桥梁纽带作用,联合企业和有关部门开展产业链配套对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准制修订和宣贯、行业市场秩序维护、质量品牌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活动,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体运转效率。探索制造业产业链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本地化采购,提升产业链自主性和安全性。加强产业横向跨界协同合作,强化重点行业领域跨地区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集群。

(四)强化督查考核

根据规划拟定的指标、任务措施,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定工作清单、工作推进时间表,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考核,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评价、中期评价和总结评估,采取实地督查、专题会议研究、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全面跟踪、及时评估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顺利实施。充分吸收智库和行业专家充实政策咨询顾问队伍,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灵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产业趋势、国内外政策和市场发展动态等因素,研究调整发展重点,不断完善并跟踪监测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将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落实的工作实绩纳入年终绩,强化对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等目标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督促检查规划任务落实。

(五)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和舆论导向作用,打造“线上”与“线下”一起抓的立体政策服务宣传矩阵,依托开平市政府门户网站、江门翠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官网、线下公共政务服务中心、电视、报纸等宣传渠道,做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规划宣传工作,加大对“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建设的跟踪报道,营造全市宣传“大声势”,扩大受众面和知晓度,调动广大制造业企业积极性,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氛围”。加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力度,结合开平产业发展成效,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园区标杆,总结一批典型案例,梳理成熟经验做法,定期进行宣传推广,并推荐上报至市级、省级政府,促进成果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提升开平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辐射面。

附件:规划环境影响说明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要求,现对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说明如下:

(一)本规划鼓励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本规划“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坚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主动适应新时代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顺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趋势,通过采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技术改造、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等措施,着力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推动产业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总体而言,本规划鼓励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均为我市立足于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发展的产业,对环境影响可控。

(二)本规划确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管控措施

本规划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工艺、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等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广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制造体系。同时,规划编制单位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落实严格的水资源、能耗指标统筹管理制度,推动完善各部门联审联批制度、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动态跟踪监督制度,开展精准执法、精细管理,制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预案。在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前提下,可以较好地避免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综合结论:本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合理性、可行性

开平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原则、目标明确,各制造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均符合国家及省相关规划要求。规划实施不会导致区域性的环境质量下降,所需资源、能源均在资源能源承载能力之内。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完善体制机制和各项保障措施,规划的环境保护目标均能实现。综上所述,《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合理性、可行性。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