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阳江市江城区商务局发布《阳江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立足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产业布局,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补链”风电产业,大力引进全国乃至全球的风电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助力打造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强链”合金材料产业,夯实上游、做强中游、延伸下游,实现产业链贯通发展。“拓链”绿色能源产业,大力招引风电、核电、抽水蓄能、太阳能、氢能和蓄能等产业项目,推动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开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招商。聚焦建设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引进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突出招引2-3家齿轮箱、轴承重点生产企业,实现产业链贯通发展。加快引进风机安装、海缆敷设、海上变电站、海上施工安装、咨询服务、勘察设计等技术服务、运营维护项目,完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依托港口码头和优势产业,引进3-5家海工装备制造核心企业,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引进数控设备、机械制造、紧固件等产业项目,打造高端数控集聚区和装备配套产业。
原文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关键时期,是阳江市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战略机遇期。本规划根据商务部《“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广东省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阳江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及保障措施。本规划是阳江商务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未来五年阳江商务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中美经贸摩擦、新冠感染疫情全球蔓延等复杂严峻的环境,全市商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积极应对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大力推进商务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抓招商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商务发展呈现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健康稳定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内贸发展蹄疾步稳
“十三五”时期,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47.24亿元,其中,2016-2019年实现稳增长,年均增长7.5%;2020年受新冠感染疫情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2亿元,增速放缓,同比下降10.2%。商圈建设成果突出。新建成百利广场、新都汇、新达城、东汇城、盈信广场、京源城、君怡广场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新增商业网点约9000个、商业面积87万平方米,人均商业综合体面积在粤东西北地区居第1位,带动城市商圈规模化、多核化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各类新型流通业态落地发展,全市现有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9家,连锁便利店723家。网络消费异军突起,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无接触服务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交易额52.56亿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6.2万人,活跃店铺1.59万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成功创建了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广东省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和广东省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江城区成功创建广东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培育20家省级品牌农村电商企业,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977家,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二)对外贸易量质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对外贸易呈现多元并进、规模发展格局。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8.6%。2020年外贸进出口191.7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居全省第一,总额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全省排名第16位,比2015年前进3位。市场主体持续壮大。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由2015年1032家增加到1903家,进出口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由48家增加到80家。进出口更加平衡。扩大进口成效显著,合金材料、食品加工等重大产业增产增效带动铁矿石、镍矿砂、大豆等大宗商品进口持续增加,进口比重从2015年的15.7%,扩大到2020年的25.6%,成为稳外贸的重要支撑。五金刀剪、水海产品、塑料制品等三大传统产品出口地位有效巩固,2020年占全市出口比重达69%。贸易市场更趋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超越欧盟成为我市第二大贸易市场,进出口占比提升至20%。新业态持续赋能。全市市场采购贸易额累计8.62亿元,成为拉动进出口增长新动能。区域品牌持续提升。培育15个广东省出口商品品牌,中国刀剪出口基地、国家(餐厨用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五金刀剪全球采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影响力不断提升。展会有效加持。建成阳江国际会展中心,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创新办展方式,展会规模逐年扩大,现场成交、采购合同、协议以及相关展览销售活动交易额累计达181亿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五金刀剪行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专业展会。
(三)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签约项目914个,投资总额5288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415个,超10亿元项目75个,超百亿元项目6个。重点产业招引取得新突破。以临港工业为主攻方向,围绕合金材料、风电和食品调味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卡夫亨氏、嘉吉粮油、益海嘉里等全球500强企业和广青、宏旺、甬金、金风、明阳、美味鲜、味事达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推动打造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和中国调味品之都,五金刀剪、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提升,具有阳江特色的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吸引外资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新设外资项目218个,新增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06家,实际利用外资9.32亿美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25.4%。其中,超3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有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宝风(阳江)高速艇科技有限公司、绿客门(广东)食品有限公司等11个。2018年,阳江核电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入资7.57亿美元,成为阳江吸引外资第一大项目。招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成立了市招商局,组建了两期招商小分队开展驻点招商,加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招商引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建设阳江市投资促进信息化系统。招商形式更趋多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日韩、欧美等地举办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借力海博会、珠洽会等活动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工作,瞄准目标企业开展系列上门招商活动。
(四)口岸建设稳步推进
加强口岸监管规划建设,制定《阳江港口岸海陵湾港区监管规划建设方案》,加快完善港区通航条件和口岸查验监管设施,加强口岸监管场所的安全检查工作,优化“一站式”服务,确保口岸安全畅通。推动口岸扩大开放,阳江港口岸扩大开放海陵湾港区和青湾仔港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积极谋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主要功能覆盖率100%,通关时效评估系统口岸全覆盖,口岸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83.99%和76.67%,口岸监管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务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商贸流通方面:消费市场发展趋于平淡,“十三五”期间尤其是新冠感染疫情后社消零增速持续放缓,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亟待提升;商贸流通竞争力不强,商业网点布局欠合理,市场主体小、散、弱,批零、住餐、物流龙头企业较少,缺乏专业市场,辐射带动有限;消费升级压力渐增,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商业模式创新明显滞后,消费外溢现象日益凸显。
外贸进出口方面: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出口产品质量、附加值还不高,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不高;企业规模较小,普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力量薄弱以及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困难,抵御风险的能力偏弱;外贸新业态发展滞缓,市场采购贸易受制于人,跨境电商基础薄弱,还没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新业态政策供给、有效监管、精准服务机制研究和储备不足;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和质量有待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急需突破。
招商引资方面:利用外资总量小、层次低,引进的高端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项目不多,缺乏重大外资项目;对外开放平台不多,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供给趋紧,能耗、环保政策收紧等都对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制约。
口岸建设方面:口岸服务产业发展的优势还未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阳江商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具有战略性、可塑性的重大机遇,灵活应对具有复杂性、全局性的挑战,加快开拓发展新局。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感染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蓄势待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来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不同产业之间边界渐趋模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贸易方式和贸易内容深刻重塑,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兴产业的空间巨大广阔,为商务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动能。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把扩大内需作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引导经济从以往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和内需支撑,为商务工作利用“两个大局”“两种资源”,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尤其是为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提振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我国正从经济全球化重要参与者转变为主要推动者,积极推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全球高端要素自由流动与共享,有效应对逆全球化问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为商务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从省内看,广东经济总量大、产业配套齐、市场机制活、开放水平高,转型升级、领先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具备深度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潜力。尤其是,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进程中,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新要素优势,全面提升我省产业的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个合作区等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战略叠加效应加快释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为广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从阳江看,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我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投资为先导,加快打造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赋予阳江“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战略定位,为阳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明确方向。市委、市政府正全力推动建设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阳江港亿吨大港、阳江科学城、海陵国际旅游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使得阳江商务赖以发展的社会条件、政策环境、产业基础更优,前景更好。但我们也要看到,周边地区要素争夺日益加剧,阳江相对周边城市所获政策倾斜较少,且要承受优势地区“虹吸”造成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匮乏的难题,在人才、财政实力、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逐渐承压,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亟需加快重塑,为持续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联动是商务发展环境的主基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加快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促进形成强大消费市场中取得新成效,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新突破、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迈出新步伐,全力推动阳江商务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实施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落实市委“123+N”工作安排,大力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内贸流通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口岸功能,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实现商务经济行稳致远,为阳江在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中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作出商务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和全省发展趋势以及阳江发展实际,经过五年努力,阳江商务发展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基本确立,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明显提高,对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到202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商贸流通体系更加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流通效益进一步提升,流通成本持续下降,供需对接更加顺畅,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占比增长,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到202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少于61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
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市货物贸易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6.8%以上;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欧美传统市场进一步巩固,与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稳定发展,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顺滑切换,贸易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外贸竞争新优势基本确立。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聚焦主导产业,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紧盯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开展招商,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项目不少于800个,投资总额不少于5000亿元;外资项目持续增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3.5亿美元,年均增长6.5%以上(剔除阳江核电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入资的基数),区域合作水平明显加强,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外资比重显著提高。
口岸进一步扩大开放。口岸功能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关时效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阳江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验收,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口岸发展新优势进一步确立。
四、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把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导消费向绿色、智能、品质化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畅通供需有效对接,增强商贸流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
(一)加强消费载体建设
打造“一轴两翼多点”商圈布局。
——“一轴”:即东风路商业带。依托百利广场、天润奥莱广场、名扬国际广场、盈信广场、东汇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带动东风路商业带发展成为城中核心商圈,大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购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题商场、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和连锁店等新型高端业态和奢侈品牌入驻,引进大型商超及日化用品等行业知名品牌,促进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打造我市集聚高端商业、凝聚烘托人气商气的主要承载区。
——“两翼”:城南商圈和城北商圈
城南高铁商务区:建设“一心两区”,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综合商业发展中心:依托新都汇项目,结合阳江地域文化,打造兼具品牌零售、阳江美食、特色活动等功能的阳江民俗文化风情街;升级业态,加强与文化、创意、旅游、娱乐、传媒、科技、展览等行业开展跨界合作,丰富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服务,打造综合性商圈,引导城南商圈消费升级,与旧城区联动,承接城区消费外溢;发展区域旅游集散中心集群,建设智慧游客服务中心、旅行社、旅游展厅,拓展旅游客群、丰富业态,引导游客和市民参与体验,打造现实生动的民风民俗体验地及阳江文化之旅的起点。高铁中央商务区:依托绿地城际空间站、保利·中央智慧园项目,建设涵盖住宅、甲级写字楼、商务写字楼、花园办公楼、会展中心、购物中心、滨水商业街、五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康养酒店等多业态并举的城市综合体,导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等三大核心产业,针对高铁旅客便捷消费需求,打造高铁旅游手信街、餐饮街、文化风情街,形成旅游系列打卡点,打造阳江的新视窗和城市名片。湖滨文化商务区:依托漠阳湖公园、七馆合一项目、阳江国际金融中心和城市文化资源,布局文化、游乐、休憩和城市休闲项目,引入滨水休闲商业项目,以步行廊道将区域内各功能项目有效串联,打造一流的文化艺术休闲商业中心。
城北空铁枢纽商圈:依托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区域性配送中心。引导新达城时代广场、君怡商业广场错位发展,加快在金山路以北培育、引进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和规划的城市综合体等商业集聚业态,加强社区商业配套,建设邻里中心、中小规模的购物中心或商业街,提供生活购物、社区养老、教育等配套服务,满足居住人口基本生活需求。依托阳江国际商贸城合理布局刀剪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教育、酒店办公、商业娱乐综合区,主题商业、汽车销售、总部办公综合区,文化创意办公综合区,逐步完善城北商业服务功能。
——“多点”:各县(市、区)依托本地消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购物、美食、游憩、康养、文体等消费场景,完善县域商业设施,构建各有特色的多场景商圈。阳东以京源城购物中心、华科国际家居生活广场、美的广场、星港汇为龙头重点,打造阳东区副中心商业区。阳春以东湖广场、恒生壹号广场为支撑,打造集购物、时尚消费、休闲娱乐、餐饮美食、文旅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功能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消费能力释放。阳西依托凯旋商业广场、御景湾盒小马和西湖广场,建设购物、美食、游憩、康养、文体等消费场景。海陵试验区依托大角湾5A景区、“南海一号”博物馆、“一夜埕”步行街、红树林湿地公园,打造海陵岛“休闲、度假、人文、观光、美食”一站式消费平台。
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创建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推动步行街特色化、便利化、智能化改造,引导发展“智慧街区”。重点加快谋划建设阳江美食街,升级改造太傅路、河堤路、金鸡路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新华路商业街、南恩路商业街、石湾路商业街、东门路商业街,逐步形成环境优美、商业繁华、文化浓厚、管理规范、特色明显的高品位步行街,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
(二)优化消费供给结构
促进大宗消费优化升级。优化汽车消费环境,落实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落实好二手车交易便利化措施,扩大汽车消费规模。支持经销商通过发放消费券、开展以旧换新补贴等方式促进家电、家居消费。
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推进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打造一批家政、住宿、美容美发等优质品牌企业和示范门店,加快推动居民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完善社区生活服务业态,增强社区“一站式”服务功能,推进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推动特色餐饮消费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建立阳江传统美食、风味小吃标准体系和餐饮业服务规范,提升阳江特色餐饮规范化发展水平。培育餐饮名店、名菜、名点,打造阳江美食品牌。推动建立“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产品销售模式,指导建立“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在有关会展、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进行宣传推广。
培育壮大品牌消费。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培育阳江“老字号”品牌,鼓励挖掘阳江“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和商业价值,扶持“老字号”企业连锁发展、数字化发展,创新“老字号”品牌营销模式。围绕“高端化、个性化、特色化”,大力引进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和连锁店,发展品牌经济。支持大型企业在阳江设立生产中心、区域性总部、仓储物流和展示交易节点,拓展高端消费服务功能,加快知名品牌集聚,吸引高端消费回流。
倡导推广绿色消费。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积极推广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等绿色产品,推广绿色包装、简约包装,探索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发展“互联网+旧货”“互联网+资源循环”,促进循环消费。
(三)培育消费新动能
发展消费新业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经营模式和应用流通技术,着力压减物流的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改善消费体验。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商贸零售创新转型,以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和超市为重点,推进“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智慧物流”建设,引导实体零售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提升场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精准化水平。推行“线上线下”一体的新零售模式,引导企业运用线上平台、APP、直播等智慧营销技术开展精准营销,提升顾客粘度。引导电商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促进个性化设计和柔性化生产,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
大力发展夜间消费。依托特色餐饮街、美食街、品牌餐饮店等餐饮集中区域,建设餐饮集聚型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依托体育馆、图书馆、电影院、公园、文化艺术中心等载体,建设文体消费型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以“夜阳江.潮生活”为主题,举办灯光夜市、草地音乐节等特色夜市活动,搭建“夜游、夜赏、夜购、夜品、夜娱”等主题场景,打造一批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鼓励夜间经济示范街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食堂”等业态,带动夜间消费人气和流量,充分激发夜间消费潜力。推出阅读、电影、演出、展览等文化消费夜间优惠措施,鼓励景区实行夜间门票减免、打折等惠民举措。制定夜间消费热力图,强化夜间消费活动信息指引。
培育商文旅融合新模式。在南海(阳江)开渔节期间举办特色旅游文化节,打造灯光节、沙滩音乐节、啤酒节、暑期露营节等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带动休闲、文化娱乐及商务消费。依托综合性商圈、商业街、综合体、特色小镇等,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娱乐、旅游、商务、酒店、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中心,精心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业态,形成知名夜间经济、节日经济、季节经济。促进商文旅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
培育节假日消费热点。支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结合阳江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消费习惯等,借势节庆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促消费活动。以节聚势、以节兴市、以节兴商,打造五一、端午、国庆、中秋、元旦、春节等传统节假消费旺季,培育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等特定群体节日消费热点,举办汽车展、建材展、家电展等大型营销活动。鼓励各类线下实体和线上平台企业积极参与“粤贸全国”线上线下重点展销展览活动,利用店庆、周年庆、网络购物节等重要时点开展促消费。
支持社区消费模式发展。支持知名连锁企业到社区设立生鲜超市、便利店、餐饮、洗衣、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商业网点,鼓励电商企业面向社区开展便民综合服务,打造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便民消费升级版。
(四)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培育壮大商贸流通主体。支持有潜力商贸企业入库纳统,鼓励新开办的企业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和原有的商贸企业分支机构增加在我市纳统份额,推动消费领域升限纳统、应统尽统,销售数据如实回归。内育外引品牌商贸流通企业,提升阳江商贸流通业能级。推动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兼并重组,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内外联通,培育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商产融合、内外贸融合、经营能力强的现代流通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鼓励大型制造业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分立销售公司,扩大和优化经销网点,构建专业化供应网络。
建设区域物流中心。依托阳江港、江湛铁路、广湛高铁、阳江机场等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体系,建设区域性贸易走廊。以广湛高铁阳江北站、阳江机场为中心,结合周边产业园区布局,着力发展仓储物流产业,构建空铁物流枢纽。以阳江港为中心,依托疏港公路、疏港铁路等构建现代港口物流网络。依托广湛高铁阳西站,规划建设阳西高铁物流基地、农产品集散地。扶持发展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深入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深化物流标准化试点,建立城乡一体、高效协同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以县(市、区)物流园或专业市场为支撑,以农产品产地市场、镇(街道)农村物流服务站、行政村物流服务点、镇(街道)快递网点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推动建设漠阳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阳江农畜牧渔综合交易产业(物流)园项目、程村蚝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打造长期稳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商关系,更好贯通城乡、对接产销,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道,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动各县(市、区)加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预冷、冷藏运输、低温配送、冷链销售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建设南海渔都、海陵岛冷链物流、江城冷链物流产业园及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等项目,解决农产品冷链流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初步形成重点区域全覆盖、上下游有效衔接、全程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建设专业市场。依托五金刀剪、合金材料、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或建设集生产制造、商品集散、品牌展销、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消费集聚、工商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全贸易链的专业市场,实现以大市场带动大流通、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的繁荣局面。政府加大投入或引入国有企业投资,建设公益性、便民服务的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水海产品批发市场,提升民生市场保供能力。
(五)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壮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本土特色显著、功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培育2-3家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电商企业。引进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企业在我市设立中转仓,为电商企业提供专业仓储、订单管理、拣货分拣、物流配送等服务。鼓励企业内部电子商务部门分设成立电子商务公司,鼓励本土企业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支持个体网商向电子商务企业转型。建设电商产业园,设立直播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新型人才培训机构,吸引供货、销售、报关、物流等上下游企业入驻,加快电商产业集聚发展。
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建设阳江刀剪直播平台,通过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开拓销售新渠道。发展直播电商,支持大型百货、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引进国内优质直播电商平台、直播机构、MCN机构、直播电商经纪公司、直播电商服务等机构,推动直播与各行业融合发展。探索实践“直播+生活服务业”“直播+产业供应链”“直播+消费”等新模式,支持直播电商运用5G、VR、AR技术提高消费者消费体验,推动直播电商赋能专业市场、夜消费等领域,借助直播电商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鼓励社区电商健康发展,整合社区商业资源,打通电商、社区网点和配送平台信息链,构建线上与线下互动融合、虚拟与实体互相补充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加速工业电商发展,鼓励工业龙头企业通过自建或应用第三方平台,升级拓展采购、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全产业链环节,构建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数字供应链体系。
促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指导江城区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鼓励和支持一批特色明显、基础较好的镇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扶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电商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商化,支持电商平台向农村延伸,鼓励电商企业与种养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建设农产品电商基地,推动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以牛大力、春砂仁、马水桔、益智、五彩薯、程村蚝、珍珠马蹄等本地优势产品为突破口,打造阳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
(六)优化商贸营商环境
营造安全营商环境。持续开展全市商务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定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务求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堵住安全监管领域盲区漏洞,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流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建立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以及节令市场需求剧增的应急管理机制,指导督促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确保市场供给有保障。每年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等诚信宣传和倡导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商圈打造“商务诚信示范商圈”。引导商贸、餐饮、住宿等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建设阳江市重要产品溯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平台对接全省系统,实现数据共享,追溯信息纵向互通和跨地区联通,建立追溯平台市场化对接管理机制,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协会和第三方追溯系统接入行业或地区追溯管理或信息协同平台。
五、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九大工程,着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统筹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植厚贸易发展新动能,促进外循环,拓展外贸发展新空间。
(一)扩大货物贸易发展规模
做优做强传统产品出口,打造世界级五金刀剪和餐厨制品出口基地和采购中心,培育国家级水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造全国服装鞋帽出口加工基地,推动硅胶塑料制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健全五金刀剪、水海产品、塑料制品、服装鞋帽产业链和供应链。培育出口新增长点,打造临港特色产业出口加工区,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合金材料、调味品等产品出口,形成新的增长点。引导鼓励刀剪、餐厨、风电企业开展技术出口和数字贸易。扩大进口规模,扩大大豆、铁矿砂、镍矿砂、煤炭等资源性原材料、大宗商品进口的同时,扩大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优质原材料、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进口。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在阳江港谋划建设消费品进口商品中心和免税店及免税品监管仓库,大力支持企业进口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消费的商品。
(二)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加快发展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打造区域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高价值服务,提升服务贸易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新型服务贸易,支持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新型服务贸易进口,促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高端维修维护、文化等生产性服务业进出口。积极引进服务外包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开展服务贸易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数字贸易赋能,提升传统服务的可贸易性,发展跨境跨界服务贸易,推动服务业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融合互促发展,衍生更多服务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拓展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和新内容,增强服务贸易新动能。
(三)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
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国(阳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两平台六体系”基础架构,引导相关制造生产、电商平台、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各类企业汇聚,建设世界刀剪、中国调味品、纺织服装产业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逐步建立和完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从供应链、资金链和资源链上逐步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推动阳江跨境电商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可持续发展。继续做好与广州花都国家级市场采购试点的对接,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并依托我市传统五金刀剪、水海产品、塑料制品产业优势,建设专业市场,创造条件在阳江设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更好带动我市传统优质商品出口。
推动外贸综合服务发展。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阳江更多中小微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
(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构建外贸品牌支撑体系。提升国家级餐厨用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水平,加大国际区域品牌宣传推介。推进海外仓和产品集中展示中心建设,创新海外销售模式。申建国家级水海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一步培育阳江水产品外贸出口区域品牌,促进水产品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出口商品品牌认定力度,支持企业创建国际商标、出口产品认证等面向国际市场的自主品牌。立足打造世界刀剪之都,培育“阳江刀剪”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加大对品牌境外宣传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加海外展览,开展品牌推广活动,提升阳江品牌国际知名度。加大对出口企业品牌保护力度。
提升展会平台能级。优化壮大展会平台,提升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刀剪专业博览会,助力阳江刀剪走向世界,打造世界刀剪之都。加强会展协会建设,借助各类展会平台举办新品发布、产业招商、出口产品转内销等活动。
(五)多层次拓展对外贸易市场
构建全球营销服务网络。支持外贸企业申报国家级境外营销服务公共平台,鼓励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境外营销门店和专柜、分拨中心(海外仓)、零售网点和售后维修服务中心、进驻省认定的境外商品展销中心等。支持企业积极借助“粤贸全球”广东线上展览会和广货营销平台等境外线上和线下平台,强化境外展会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功能。
支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RCEP协定成员国市场。支持企业借助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加工贸易博览会等境内外展会拓展国际市场,引导有能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布局建设各类贸易平台。鼓励外贸企业利用驻RCEP国家经贸代表处、国际中介机构、华侨等资源,与RCEP国家企业、机构、组织建立合作渠道,全面扩大与RCEP成员国货物贸易。
(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全面对接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制定出台阳江促进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用好中央、省“走出去”扶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鼓励类的“走出去”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强国际税收政策的宣传和辅导,帮助企业做好投资前期税收风险识别、预警和跨国经营期间国际税收政策的落实,引导“走出去”企业享受税收协定优惠待遇,落实好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健全企业海外保护机制,配合外事部门进一步完善境外人员和机构海外利益保护工作机制,督促指导企业做好安全防范和应急机制。
健全对外投资辅导服务。充分发挥境内外商会、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作用,打造集法律、会计、融资、安保、教育、智库于一体,企业间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交流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抱团出海。通过举办“走出去”系列沙龙、投资促进活动、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企业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开展项目对接。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鼓励第三方咨询机构开展东道国法律政策研究、投资环境分析、市场风险咨询等境外投资辅导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服务。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引导企业用好境外投资保险、境外劳务保险等避险工具,推动企业出海行稳致远。
支持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在开展境外投资真实性审查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办事指南,专人对接辅导等方式提升服务,推行境外投资“无纸化管理”和“不见面办理”,实现对外投资备案全程网上办理,不断提高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支持高水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用好RCEP自贸协定,深化与东盟、非洲、欧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投资合作,培育形成一批带动产品、技术、品牌、标准和服务“走出去”的示范项目。
(七)加强贸易风险应对和防范
落实降低贸易风险政策,加大对出口、出口转内销、市场采购等国内外贸易的信用保险政策扶持。建立健全贸易风险防范应对机制,加强重点出口产业贸易风险监测预警及分析研判,开展对重点产品、重点市场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加大对企业涉外法律服务力度,提高企业运用国际规则能力。
(八)促进外贸统计数据回归
加强对在我市发展的央企、国企、外资企业的针对性服务和引导,争取公司总部增加阳江企业自主经营权限和份额,促进在我市进出口业务如实回归阳江统计。鼓励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子公司开展进出口业务,从体制上解决外贸统计归口问题。加大政策扶持,争取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的出口回流我市,使我市外贸发展情况得到真实体现。
专栏1 贸易高质量发展九大工程
1.专业市场培育工程。依托临港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不锈钢龙头骨干企业为带动,打造从矿产品等原材料到五金刀剪和合金材料制品的不锈钢全产业链专业市场。依托我市特色农产品优势,打造阳春水果蔬菜、新洲蔬菜、江城和海陵水海产品等农海产品专业市场。
2.贸易新业态工程。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用3-5年时间建设世界刀剪、中国调味品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培育2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争取建成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3.阳货推广工程。借助国内外知名展会和“粤贸全球”“粤贸全国”等平台,每年组织企业参加不少于30场线上线下展会,向国内国际展示我市名优产品。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商品、服务要素流动,推动我市蔬菜等农副产品供港澳。组织企业参与香港创智营商展、澳门环保展、粤澳名优商品展等港澳开拓国际市场活动,宣传推广我市特色商品。利用RCEP推动深化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促进我市五金刀剪、合金材料、水海产品等优势产业出口。
4.展会提升工程。每年举办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打造“线上刀博会”“移动刀博会”,完善会展中心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刀博会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打造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刀剪专业博览会。筹划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的融合产品展览展示、贸易论坛、专业交流、艺术文化、公共活动和物流服务、餐饮服务等一体化大型展览场馆。
5.贸易平台工程。建设阳江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打造“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实现与广东自贸试验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联动发展新局面。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发展保税物流、加工贸易。建成国家级水海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依托我市国家级刀剪出口基地和餐厨用品出口基地,打造世界级五金刀剪和餐厨制品出口基地和采购中心。加快将奕垌产业园建设成为硅胶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塑料制品出口。支持荔枝出口企业建设8个以上出口认证示范基地。建设服装鞋帽出口加工基地,推动服装产品出口。建设沿海产业出口加工区,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合金材料、调味品等产品出口,优化我市出口产品结构。
6.产业链招商工程。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紧盯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开展招商,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优化我市进出口、内外贸结构和规模。吸引外资投建先进设备厂房,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优势产业全产业链配套协同发展格局。
7.贸易龙头企业工程。扶持培育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100家,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10家,超1亿美元的企业3家,进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5家,销售额超5亿元批发零售企业15家。
8.区域消费中心建设工程。推动商圈改造提升,江城、阳东、阳春、阳西等地各打造成1处消费集聚区。打造城南特色美食街,每年举办特色美食节,评选十大阳江特色菜品、名小吃,推介阳江优质食材等。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发展直播经济,每年举办电商直播节,鼓励市电商直播中心建设直播产业园。
9.通关便利化改革工程。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流程,着力提高通关效率。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率,推动港口“一站式阳光价格”,完善口岸进出口环节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推动目录清单动态管理,实现不公示不收费。
六、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一)促进外商投资与产业发展有效互动
把利用外资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持续落实、实施省、市“外资十条”,鼓励外资投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外资投向以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引进以现代商贸、现代旅游、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加快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数字技术企业;大力引进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现代物流企业;支持外资参与合金材料、风电、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提升外资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助力构建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引进培育优质大项目
以世界500强、跨国企业、著名央企、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为主要招商对象,以总部型、龙头型、补链型和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为主体项目,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为重点招商区域,围绕重点产业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产业链完整的先进制造业和支柱行业的龙头项目,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立足现有企业资源,密切跟进有意向的增资项目,不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总部要素。
(三)开展产业链招商
立足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产业布局,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补链”风电产业,大力引进全国乃至全球的风电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助力打造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强链”合金材料产业,夯实上游、做强中游、延伸下游,实现产业链贯通发展。“拓链”绿色能源产业,大力招引风电、核电、抽水蓄能、太阳能、氢能和蓄能等产业项目,推动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聚链”优势产业,围绕五金刀剪、生物医药、智能家电、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产业,引进技术含量高、品牌强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链”新兴产业,加快招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激光增材等产业“链主型”项目和产业关键环节项目,从无到有培育更多产业集群。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建立产业数据库和目标企业清单,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四)创新招商方式方法
积极开展省市联合招商、市县联合招商,积极推动园区主导产业招商、乡贤反哺招商、委托代理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等,不断拓宽覆盖范围,实行全方位、多层次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借助省级招商平台和各类商协会、机构和境外招商网络,搭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企业交流互动平台,搜集投资信息,拓展招商渠道。委托国内外知名招商机构,以提供信息、引荐客商、牵线搭桥等方式,面向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开展专业招商活动,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组建招商小分队开展驻点招商,加强与重点地区的政府、商会、行业协会联络,做好产业转移信息收集、研究、论证和目标企业跟踪、对接工作,推动招商引资组织化、高效化、精准化运作。
(五)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
提升经开区能级。推动阳东经开区拓展业态、完善功能、优化政策环境,不断夯实和提高对产业的承接能力,以更加包容、开放、创新、优质、高效的发展模式参与区域产业竞争与合作。支持阳东经济开发区申建国家级经开区,争取承接更多省市级管理权限,打造品牌化招商引资平台,形成招商引资“强磁场”,推动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重大项目落户。
建设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积极复制推广全国和广东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重点复制推广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阳江形成投资贸易便利、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国际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立足优势产业,加强与自贸区产业联动、创新协同,实现与自贸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联动发展。
(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落实对外开放政策法规。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省扩大市场准入领域有关部署,逐步推进相关领域扩大对外开放。
更高水平探索投资便利化。深化外商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外商投资促进和便利化措施,按照便利、高效、透明原则优化企业投资审批流程。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快速响应和跟踪服务机制,以“一企一策”方式,服务好重点投资项目。
保障外商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工作机构和机制建设,建立市县联动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专栏2 开展产业(行业)招商
1. 开展合金材料产业招商。以加快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集群为目标,上游推动短流程炼钢项目落户,提升冶炼能力;中游推动广青、宏旺、甬金等企业加快增资扩产,做大冷、热轧不锈钢产能,扩大中游规模;下游充分发挥广青、世纪青山、翌川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吸引与合金材料关联的产业落户,重点引进不锈钢管、厨房用品、不锈钢装饰、不锈钢门窗、电梯配件、汽车零配件、家电配件、洁具卫浴等不锈钢终端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引进金属交易市场,加快推动形成集聚冶炼、精深加工、金属制品、物流交易等环节的合金材料全产业链。引进或培育铝合金、铜合金等有色金属材料企业,拓宽合金材料产业宽度和广度。
2. 开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招商。聚焦建设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引进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突出招引2-3家齿轮箱、轴承重点生产企业,实现产业链贯通发展。加快引进风机安装、海缆敷设、海上变电站、海上施工安装、咨询服务、勘察设计等技术服务、运营维护项目,完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依托港口码头和优势产业,引进3-5家海工装备制造核心企业,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引进数控设备、机械制造、紧固件等产业项目,打造高端数控集聚区和装备配套产业。
3. 开展绿色能源产业招商。用好新增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的海上风电开发项目。举办国际风能大会,打响阳江海上风电品牌。引进华润新能源、中国核工业集团等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加快光伏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海上风电制氢、核电制氢等电解水制氢能项目,探索发展氢能和储能产业。
4. 开展食品加工产业招商。以发展休闲及功能食品、即食食品、绿色食品、速冻快消食品、预制菜等行业为重点,引进一批知名食品生产企业和调味品原料供应、物流运输、展销交易等关键环节项目,打造集制造、内外贸、物流、供应链于一体的全球领先的大食品产业集群。
5. 开展智能家电产业招商。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重点引进高端化、成套化、嵌入化、智能化的灶具、烟机、烤箱、微波炉、洗碗机等厨房电器,引进2-3家小家电、空调、冰箱等行业龙头企业,招引新型涂料、核心零部件、五金模具等配套产业,推动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6. 开展激光增材产业招商。着力引进2-3家激光龙头企业,推动发展激光切割、焊接、熔覆及清洁、打标设备制造、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固态激光雷达、激光医疗、激光照明和显示、激光检测等产业,建设集研发创新、设备制造、产品展示、项目孵化、应用推广、科普文旅为一体的激光产业基地。
7. 开展现代农业招商。引进农产品种植、深加工项目。引进南药加工和海洋生物制药企业,建设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引进海洋牧场和海上粮仓项目,推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开展海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仓储和交易市场等项目招商,建设与闸坡世界级渔港相配套的海产品加工园区,打造水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8. 开展文旅产业招商。力争引进2-3家大型文旅、高端酒店和休闲驿站、渔村民宿项目,推动旅游综合开发、旅游主题景区、民宿旅游、康养旅游、海上运动、休闲度假、高端文化创意和生态旅游项目落户,增加适合不同季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四季海陵”,打造国际旅游岛和世界滨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引进著名文旅品牌,谋划开发海陵岛东岛、阳东东湖星岛、阳西“三湾”、阳春鸡笼顶、南鹏列岛等优质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发展。
9. 开展现代服务业招商。重点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流通、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开展精准招商活动,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
七、提升口岸枢纽功能
(一)构建口岸发展新格局
构建以海陵湾港区为重点,青湾仔港区为支撑的“一主一辅”口岸发展格局。海陵湾港区:高标准推进阳江港吉树作业区和丰头作业区建设和运营,推进集装箱、风电设备、粮食、建材等重点货物类港口运输系统建设,协助引导装配式建筑、先进制造业、粮油加工、物流仓储等临港产业企业落户发展。青湾仔港区:以阳西电厂配套码头为核心,打造粤西煤炭转运中心,面向澳大利亚、印尼等东南亚产煤地区,开辟国家能源需求的国际通道。
(二)推进口岸对外开放
加快推动阳江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性泊位,加强与海关、海事及边检等口岸查验单位对接与协调,确保阳江港口岸扩大开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开展集装箱业务,推动阳江港加强与广州港合作,借助其资源优势,引导班轮公司在阳江港开展集装箱班轮业务,进一步提升阳江港服务能力,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三)建设保税物流中心
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发展保税仓储物流业务;与口岸联动发展现代物流,打造国际、国内商品汇聚地和分拨配送中心;辐射带动区域外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加工贸易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区域内外生产加工、物流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形成高端入区、周边配套、辐射带动、集聚发展的格局。
(四)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依托中国(广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推动“智慧口岸”建设,推进口岸查验、港口、物流、口岸服务等主体相关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通关+物流”一体化联动。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和地方特色应用功能在我市应用推广,稳步提升各项应用覆盖率,争取逐步覆盖至国际贸易全链条,促进贸易和通关一体化发展。
创新口岸监管模式。优化通关管理方式,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汇总申报等模式,推广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等试点经验。推行进口矿产品等大宗资源性商品“先验放后检测”检验监管方式。
促进口岸提效降费。全面落实进出口环节降费政策,推进各收费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开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信息,增强口岸收费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八、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一)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狠抓商务部门党组班子建设,团结带领商务系统全体党员干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坚持在推进商务高质量发展中考察识别干部,建设一支懂商务爱商务的干部队伍,为阳江商务发展汇聚力量、提供人才支撑。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商务系统机关党建质量,打造讲政治、守纪律、有担当、真落实的模范机关。
(二)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及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组织中期实施评价,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实时调整。健全商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形成横向协调、纵向落实的商务发展工作合力。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任务分工,持续推行主要领导对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切实推动项目引进实施。
(三)完善政策支撑。争取加大财政资金对商务领域的支持,重点投向电子商务、消费升级、招商引资、口岸建设等关键领域。积极鼓励成立商业联合会、餐饮协会等商务工作专业协会,协助各县(市、区)推进商务数据统计、项目申报、政策宣讲等工作。
(四)落实安全保障。充分考虑“十四五”期间全市商务发展的风险点,高度重视重要物资、关键技术、国际物流大通道、国际支付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高水平保障阳江商务安全。加强贸易预警监测,定期举办海外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培训,及时传递贸易预警信息,进一步加强贸易救济常态化和机制化建设。建立海外企业标准报告、海外目标国家行业进口分析报告、海外采购商名录报告等市场需求信息数据库。完善应急物资供应链体系制度建设,建立由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商务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