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信息化

关注|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成效凸显

2022-11-17 13:15:31 中国能源报 作者:苏南

我国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世界之最。仅国网系统内,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就达110万套,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超400套,电力调度数据网络路由节点约8.2万个,智能变电站达5000多套,电力调度控制专用云计算节点超10万个,电力调度控制专用物联网实时测点达2亿多个。

在11月3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主办的云栖大会“云上新型电力系统峰会”上,多位与会专家认为,随着40多年来电网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电网实现了从数字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重大进步,开创了智能电网新时代。

与会专家认为,数字技术的空前变革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带来了广泛互联互通、全局协同计算、全域在线透明、智能友好互动等无限可能。目前,算力正在帮助电网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实现业务创新和价值再造。

智能电网计算量

将提高上千倍

目前,我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已拥有10万多套计算机、10万余套网络设备。电网自动化技术经历了早期探索、引进消化、自主开发、逐步超越4个发展阶段,从原来每年夏季、冬季两次电网运行方式计算,提高到每15分钟周期计算和秒级大扰动事件触发即时计算,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实时跟踪分析分钟级电网多重相继故障,有效提高了调度应对电网多重相继故障的能力。

“如今,智能电网的调度控制逐步完善,大量直流输电将促使电网分析从‘机电暂态’发展到‘电磁暂态’阶段,计算量也将提高上千倍。”工业控制系统产业联盟理事长辛耀中介绍,我国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世界之最。仅国网系统内,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就达110万套,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超400套,电力调度数据网络路由节点约8.2万个,智能变电站达5000多套,电力调度控制专用云计算节点超10万个,电力调度控制专用物联网实时测点达2亿多个。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配电网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配网生产指挥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以大型省会城市为例,此前,调度员每天需要在屏幕上查看2000-3000条自动声光报警信息,与作业现场进行上百次沟通交互。但借助AI技术与电网业务的深度融合,电力企业可快速构建智能化调度。AI虚拟调度员可自主完成85%的调度作业,大大降低了配网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高峰期发令等待时长也由原来的20分钟缩短至1分钟,减少了停电检修负荷损失。

数字技术

激发电网无限可能

与会专家认为,电网数字化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相互作用、相融并进,没有电网数字化就没有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必然要求数字技术和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广泛应用,实现电网的数字化转型。

国网副总信息师王继业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承载着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等基本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带来了新可能。”王继业分析,首先,带来广泛互联互通的新可能。数字传感和物联技术全面感知和连接电力系统各类复杂多元的终端设备,使连接的范围不断扩大。其次,带来全局协同计算新可能。利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构建全局算力服务,实现算力资源按需动态调配,可支撑海量新能源并网。再次,带来智能友好互动的可能。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可实现对源网荷储全环节海量分散对象的智能协调控制。最后,全域协同计算也成为可能。大量数据使得全域在线透明成为可能,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全环节在线、全业务透明。

助力破解

能源“不可能三角”

在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高峰看来,能源互联网是依托系统性思维,利用数字化技术,协同高效破解能源的安全、经济、环保“不可能三角”。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单一的方式行不通,具体抓手就是以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技术实现能源系统和数字信息系统深度融合,产生新生态化的能源系统,在此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是在“双碳”目标下最重要的核心。

“新型能源体系是新型电力系统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其构建不仅要考虑电力,更需要考量整个能源体系。”高峰表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承上启下,既是新型能源体系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抓手,更是能源互联网目标下的核心形态。

高峰表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兼顾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系统要实现灵活性,二要数字化升级,三要通过综合能源来协同支撑。“我们一直强调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不单是电网,电源、负荷等整个电力系统均需提升灵活性,而提升灵活性的手段主要就是数字化。要实现算力网和电力网的协同,需要技术+机制的协同,在数据中心建设运行规范,加入不间断电源和备用电源,全部或者部分作为电力灵活性资源。”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