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输电

未来我国电网技术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怎么看待国家电网的创新工作?

2020-10-20 13:28:08 国家电网杂志

摘要: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未来,我国的电网技术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国家电网公司是全球最大公用事业企业,多项技术独步全球,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世界领先。怎么看待国家电网公司的创新工作?对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有什么建议?

嘉 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专家 丁荣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马名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 林新奇

主持人:刘芳芳

《国家电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具有哪些战略意义?

丁荣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指明破解之策,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路子。

马名杰: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同时,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林新奇:

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公司事件引起全球关注,暴露出我国核心技术短缺、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做不如买”的企业经营理念受到严峻挑战。9月15日,美国对华为全面“断供”政策开始正式生效。这无疑又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企业必须有“忧患意识”——忽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攻坚,很有可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己、靠奋斗、靠实干。

《国家电网》: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怎么理解“内涵型增长”?如何通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丁荣军:

区别于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数量驱动经济增长的“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内涵型”增长主要是指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等方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追赶,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部分领域从过去的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继续依靠技术引进的外生动力难以支撑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内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新形势新格局中实现新发展。

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企业需要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我国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和市场规模,将为新技术发展提供多种应用场景,有利于新兴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不断改进;而科技创新则会提供动力,推动要素结构发生转变,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名杰: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和需求良性循环、动态平衡,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在市场、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积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林新奇:

科技创新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大科技”“大创新”。人们通常认为理工科等自然科学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实际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对科技创新同样重要。

企业的创新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领导带动、氛围营造、员工积极参与等多方效应的结果。建立这样一个环境不易,维护好更不易,未雨绸缪需要一个长效机制。企业要持续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做好配套服务,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才能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才能加快动能转换、提高综合竞争力,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电网》: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来说,应该怎样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未来,我国的电网技术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丁荣军:

从全球科技竞争看,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迈向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科技创新也是关键。

就需求侧而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我国居民消费升级;而就供给侧而言,提升创新能力,还可以推动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向着能源电力科技前沿加速冲刺。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贡献愈发显现。国家电网公司建成的一批重大创新工程有力带动了我国电工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作为责任央企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当好主力军和引领者。

马名杰: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近年来,不少企业加快推进“新基建”建设,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更是立企之本。唯有狠下苦功夫,打牢基础研究的底子,闯出产学研融合的路子,才能不断破解“卡脖子”难题,助力中国制造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与电网技术加速融合,储能和新型用电技术的发展也对电网技术创新形成倒逼之势。围绕能源互联网建设,电网企业须以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核心器件技术为重点,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林新奇:

过去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仅占企业研发投入的0.1%,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的1.5%,而美国、日本、欧盟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0%。很显然,中国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不小提升空间。事实上,技术“卡脖子”现象,也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

电力工业关系千家万户,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是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经济命脉。电网企业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理念,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做好配套机制体制建设。科技创新不是一时之策,需要久久为功,需要企业既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还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决心,潜下心来在关键技术领域寻求更大突破。

《国家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是全球最大公用事业企业,多项技术独步全球,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世界领先。怎么看待国家电网公司的创新工作?对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有什么建议?

丁荣军: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智能电网、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带出国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的骨干力量。国家电网公司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的领军企业,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助力能源科技强国。

马名杰:

新一轮能源革命加速推进,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源动力。国家电网公司作为骨干央企,应抓住国际能源革命新机遇,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抢占新一轮能源革命制高点。

基础性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先导。国家电网公司要瞄准战略必争领域和前沿新方向,围绕制约能源互联网发展的电力系统基础理论和运行控制技术等重点领域,创造更多原创成果。同时,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应用攻关,加快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

林新奇:

聚焦市场竞争、助力科技强国,企业的战略目标很重要。战略是个大的方向,因此要长远。企业更应把战略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相结合,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顺应大势、蓝图宏伟,凸显战略思维。

中央企业要承担更大责任、践行更大使命。国家电网公司有能力去做系统性的创新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是电网技术领域硕果累累,“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也有大幅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希望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代表的骨干央企当好创新创效的示范典型,以创新思维赋能未来,激发基层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建设国际领先的一流企业征程上,做好部署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家电网》:

企业应该如何抢占技术、产业、人才制高点,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更有力地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丁荣军:

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协调多主体、多要素,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机制,平台、政策、资金、人才一个也不能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新是个漫长、系统的工程。作为企业,持续追求突破性原创技术并非一路坦途,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要率先培养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工匠”和高层次科学领军人才,加大对本土人才的优选和培养力度,尤其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育本土人才。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企业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马名杰:

企业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把科技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市场化、产业化的技术和产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产品强的通道,为壮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创新供给。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现实中,企业不惜成本高薪揽才,努力为科研工作者创造条件。这些既体现对人才的重视,也是追求高质量人才的必选项。但也要看到,面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与快速发展的高水平科研活动相比,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结构性人才缺口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注重人才结构,进一步将研发人员的数量优势升级转化为质量优势。

林新奇:

科技强国的本质是人才强国。中华民族历来有尚贤惜才的传统。进入信息时代,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科研单位去行政化,大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加强人才流动、交流,把内部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把外部资源广泛引进来,发挥最大效应。

尊重人才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条件、研发经费、个人待遇上,大投入不一定就有大产出,企业要从管理模式、薪酬体系、组织文化、岗位设置等方面给予科研人员全方位支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让他们有更大的自主权,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