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

一天两夺“世界冠军” 中国电网习惯性破纪录

2019-09-27 10:52:38 经济日报

如果要列出几项中国领先世界的技术,那一定少不了中国电网。长年在“技术无人区”游走的中国电网,似乎就是为“破纪录”而存在的。

9月26日,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苏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以下分别简称“准东—皖南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正式投运。两项工程均占据了当今世界输电技术各自领域的制高点,推动我国电工装备制造能力实现了新的飞跃,使我国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实现了重要提升。

两大工程解决了哪些世界难题?

先来看准东—皖南工程,它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刷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高度。工程起点位于新疆昌吉自治州,终点位于安徽宣城市,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6省(区),线路全长3324公里,投资407亿元。

此前在直流输电技术上我国还停留在±800千伏,此次国家电网组织国内外联合攻关,攻克了±1100千伏直流输电系统方案论证、超长空气间隙绝缘、过电压深度控制、电磁环境控制等世界级难题,直流电压等级从±800上升至±1100千伏,输送容量从640万千瓦上升至1200万千瓦,经济输电距离提升至3000-5000公里,每千公里输电损耗降至约1.5%,进一步提高输电效率,节约宝贵的土地和走廊资源。

再来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它是世界上首次在重要输电通道中采用特高压GIL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实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跨越。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工程采用敷设于管廊(隧道)中的两回(6相)1000千伏GIL,GIL管线总长近35公里,在苏通大桥上游1公里处穿越长江。

该工程攻克了高性能绝缘组部件研制、高场强下金属微粒运动特性抑制、GIL全管系柔性设计、高可靠度密封、故障精准定位等技术难题,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压GIL输电全套技术。GIL可以极大压缩输电线路的空间占用,实现高度紧凑化、小型化设计,1000千伏特高压GIL输电技术,可将高达450米、宽度近百米的双回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走廊,压缩至直径10.5米隧道之中。

促进西北部能源基地开发与外送

如此巨额的投资,为什么要修建这两大工程呢?

我国西部、北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80%以上能源资源分布于此,能源基地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1000-4000公里,实施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受输电能力、走廊资源的限制,现有的输电通道已不能满足大规模电力外送需求。依托准东—皖南工程,可配套建设520万千瓦风电、25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及适当的煤电,将有力促进当地大规模能源基地开发,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火电联合外送,扩大清洁能源消纳范围。

保障华东地区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用电基数大、比重高,是我国的负荷中心。由于一次能源资源匮乏,土地和环保空间有限,保障电力供应的压力较大。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大规模接纳区外电力,是满足东中部地区电力需求增长并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根本途径。准东—皖南工程投运后,输电能力达到1200万千瓦,有效缓解华东地区中长期电力供需矛盾。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以后,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将实现合环运行,有效提高华东电网内部电力交换能力、接纳区外电力能力和电网稳定水平。

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特高压电网投资大,产业附加值高,物质资源消耗少,中长期经济效益显著,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优势,可有力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点。根据投资估算,建设准东—皖南工程与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约290亿元,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02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8万个,送电省份与受电省份都能直接获益。

推动东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

目前,华东地区燃煤电厂分布密集,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准东—皖南工程投运后,具备年送电600-850亿千瓦时的能力,可使华东地区每年减少燃煤约3800万吨,建设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形成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之后,华东将更加有效地接纳包括准东—皖南工程在内的特高压、超高压直流通道,受电能力达到6980万千瓦,每年可以减少发电用煤1.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1亿吨、二氧化硫96万吨、氮氧化物53万吨、烟尘11万吨,显著改善华东地区环境质量。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