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实现连续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火爆能源圈。热闹过后,人们更多关注这次尝试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青海电网如何看待“全清洁能源供电”?是否有进一步计划?
此外,青海省风电基本实现了全额消纳,光伏年利用小时数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两会期间,《中国能源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网青海电力董事长全生明。
中国能源报:去年,青海实现连续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青海电网如何看待“全清洁能源供电”?
全生明:今年政府报告里面有一句话,我感受很深:过去5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达到这个水平真是不容易,我们能源人做了很多事情,也背负了一些质疑,成果是大家努力得来的。去年,青海实现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也为提高我国清洁能源占比贡献了一份力量。
人类能不能摆脱化石能源,但最终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力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也极具挑战性。
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的实现意义在于,为我国能源转型探索出一条道路,并坚定了我们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信心。
中国能源报:“全清洁能源供电”积累了哪些经验?是否有进一步计划?
全生明:168小时后,我们总结经验,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今后探索当中遵循。
首先,资源的禀赋是前提。青海电力装机有84%是清洁能源,这是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的前提条件。
其次,大电网的支撑是重要基础。我们通过大电网、大市场,保障了电力供需平衡,为实现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再者,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体现了我们长期积累和不断创新的技术成果。
下一步工作我们还在规划,将在内容、运行机制上进一步深化,引入辅助服务机制,去年火电通过计划指令停机,今后要通过辅助服务,光、风和火电之间的服务补偿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在需求侧响应方面要认真开展研究,因为用户用电是刚性,而清洁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要设法把需求侧响应通过电网实施起来,以便为更长时间的全清洁能源供电提供支撑。
168个小时我们做到了,我相信未来20年乃至30年,肯定比现在做的更好,持续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中国能源报:青海规划的两条特高压通道,目前进展如何?
全生明:青海(海南)—河南和海西—东南沿海地区的两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外送通道,是2016年8月习总书记视察青海省时提出的工作要求,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都很重视。
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通道前期工作即将完成,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已经审查,国网即将上报国家能源局,预计今年上半年能够开工建设,2020年一定能够建成。这是青海的第一条,也是我国又一条绿色能源大通道。
当然建成的初期,不可能立即达到满负荷运行,需要统筹特高压通道和新能源建设速度。
中国能源报:新能源发展,一方面装机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弃风、弃光现象仍然严重。您对此怎么看?
全生明:风电基本实现了全额消纳,光伏年利用小时数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本不弃风,弃光率只有5.4%,利用小时平均1515小时。
弃风、弃光的原因,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技术原因,电网适应、电网网架等方面产生的接纳能力问题。
第二,规划衔接和市场的壁垒方面。电源都在规划和建设中,如青海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基地已经规划了,大家都在行动,但输送通道现在还在论证。这种网、源之间的规划,建设时序的衔接,影响很大。
我国电力是以省来平衡的,都要保证本省发电企业的利用小时,对于外来电包括新能源接纳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市场壁垒不打破,弃风弃光现象还会持续。
中国能源报: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已投入运营,它将发挥哪些作用?
全生明:这是我国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今年2月2日,在2018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峰会上,马凯副总理对这个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是峰会上展示的唯一一个能源企业平台。
平台通过向新能源企业提供数据公寓式的服务,能降低大概40%的人工成本,提高发电利用效率1-7个点,降低10%的备件联储成本,为新能源企业降成提效。
目前,已有29个电站进驻,今年年底将服务覆盖省内80%新能源企业。
中国能源报:近年,青海光热发电也发展比较快,您怎样看?
全生明:青海第一个光热电站已商业化运行3年了,相关技术在不断地消化、完善。目前,光热在效率的提升上还面临着比较大难题,成本也较高,行业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