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广州供电局:首次实现配电房24小时不间断动态监测

2017-11-07 08:57:24 南方电网报

近日,广州供电局顺利完成了在黄埔区起云路试点的开关房“精益+智能”改造,通过分布式传感器和红外测温等装置,利用物联网接入及视觉AI应用,实现了配电房内整体电气参数和设备物理量状态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通过“双客户端”实现闭环管理。

广州黄埔供电局中新知识城20千伏线路继保调试。 姜璐瑾 摄

改造后的智能配电房用视觉人工智能代替巡维人员的眼睛,分析主机代替巡维人员的大脑,利用统一的标准,实现电房智能化巡维,有效改善设备运行环境,提高重要设备的巡维质量,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

向科技要人力打破配网巡检困局

广州供电局目前共有的近4万间配电房,设备典型特征是数量多且分散,同时广州地区降雨量大、台风天气等极端环境现象频繁,传统巡检往往不能及时反映设备问题。

“人工定期巡检存在巡检盲区,由于人为干预的失败,导致设备可能运行在高温、潮湿等恶劣环境下,对设备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广州黄埔供电局配电部电能质量专责介绍道,“加强配电房设备数据统计分析,全面信息化管理配电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命题。”

配电房智能化改造势在必行。在高可靠性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广州供电局探索建设可替代传统人工巡检的智能配电房模式,选定黄埔区起云路开关房作为首个智能化改造试点,并且确定了改造目标:通过建立配电房免人工巡检制度,并利用智能化手段,实现对配电房的温度、湿度、SF6、氧气、局放值、水浸传感器、烟雾探测器等14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不间断监测,建立一个精益管理智能平台。

向管理要效益建立智能配电房解决方案

秉承“精益+智能”理念,广州黄埔供电局对起云路开关房的改造建立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充分考虑成本控制等因素,按照‘不需要停电安装、不需要人工巡维、不影响设备检修’的‘三不’原则,建立了标准、统一的运行模式。‘智能’和‘精益’两手抓,实现电房环境监控、安防监控、电气参数监测和设备物理状态监测四大类功能。”广州黄埔供电局副局长霍建彬说。

采用测量环境参数及电气参数的分布式传感器、视觉巡航快球、红外测温等监控设备,结合定点巡航、图像识别等手段,广州黄埔供电局实现了对电房运行环境及设备运行状态等各项参数的实时监控分析及异常告警,达到智能配电房建设完全代替人工巡维的目标。起云路智能配电房系统实现“双客户端”控制——电脑与移动端APP,智能系统通过云计算终端向运行人员推送配电房的各种状态信息,只需在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上登录便可轻松查看。

“现在我们的运行人员在手机或者电脑上就能实时监测到智能配电房内环境及所有设备的情况,免去路途的劳顿,扔掉沉重的工具包,仅需动一下手指就能完成对电房的巡检工作。”黄埔供电局配电部负责人介绍。

智能配电房出现“巡检机器人”

除了黄埔区起云路开关房,广州供电局还对海珠佳兴大厦配电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将智能巡检机器人、环境监控系统、大数据专家分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由智能巡检机器人对设备执行红外测温、局放测试、可见光检测等带电测试。运行人员现场通过PAD远程下达巡视任务,机器人立即对开关柜进行局放测试、红外测温、开关状态识别等,并即时生成巡检报表。由环境监控系统通过SF6传感器、臭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对电房环境系统进行无间断的采样。运行人员实时对视频传输、抽风机、空调、照明进行远程控制,动态调节设备运行环境,实现快速准确的响应。而大数据专家分析系统一方面实现对机器人和电房环境的远程控制、定制巡视计划,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研判设备健康状况。

“我们改造的整体思路就是以提高运维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生产场所7S+管理为出发点,将精益管理化为措施落到实处。”广州海珠供电局副局长刘豫滨介绍。智能化改造仅仅是佳兴大厦配电房改造的开始,而更关键的是要把精益管理贯穿于电房改造的每一个细节。广州海珠供电局改造团队运用自己的“匠心”深化改造,使得该配电房“面容一新”。

下一阶段,广州供电局将推广智能电房试点建设成果,完成智能配电房系统部署和优化,打造广州供电局智能配电房全产业链整合的典型项目。进一步融合无桩充电、智慧路灯、智能垃圾箱等元素,将配电房打造为未来智慧城市信息接入的重要节点,形成智能配电房产业链,实现现场安全生产精益管理及“可观、可测、可控、可追溯”的管理目标。(郝思远 姜璐瑾 孙奇珍 黄凯昕)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