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环节

埃森哲陈城:中国电力企业海外投资浪潮至少还能持续五年

2017-08-24 15:55:11 能源杂志 作者:李佩聪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的背景下,中国电力企业的海外业务不断增加,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全球知名公司埃森哲日前发布了《埃森哲2017年全球电力行业报告》,对全球电力行业以及主要电力企业绩效进行跟踪调研,认为清洁能源、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企业运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仍是全球电力投资的关注重点。

全球电力行业市场涌现出许多新规则,新能源成为投资热点,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的背景下,中国电力企业的海外业务不断增加,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选择海外投资市场?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应该怎样克服劣势与困难?带着这些疑问,《能源》杂志专访了埃森哲能源事业部董事总经理陈城。

《能源》:中国电力企业海外竞争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陈城: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一个我们反复看到的优势是,中国企业有自己的资金优势。非常强的资金支撑对收购和融资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便利。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优势未必将来会成为我们的一个核心竞争力。这个优势是不可持续的,国家不可能无限制地以投资的方式鼓励我们走出去,我们自己的资金未来也会遇到瓶颈。

从未来角度讲,将优势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部分来看,新能源的某些领域,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已经开始显现了,国内一些好的装备制造商在国外市场有认知度。用中国制造走出去,这可能逐渐会成为我们的优势,这个优势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会逐步地释放出来。

传统能源的优势有两块,一是EPC,中国的工程管理能力非常强,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复制中国在国内建造的电厂这样的规模,中国独特的EPC的建造又快质量又好。二是运营的能力,过去的二十年,发达国家对于煤电的开发已经停止,所以煤电技术领先的追求也没有了,而中国有更高更快的诉求,对运营效率的掌握都很高。

应对国际竞争,在未来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上,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放在一起来看,我认为我们更多的是在新能源上。在新能源上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技术模式太单一,欧洲等国外市场生物质发电已经成熟,而我们局限在风电和光伏的输出,这在未来是难以为继的。我们自己缺少先进的技术,更不要谈出口。

对此,我们要用中国的特色。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是,我们用中国的市场培养自己的技术,然后再输出。我们未来要参与能源更大方面的竞争,必须利用好这个土壤。使未来能够使用的技术尽早地在中国生根发芽。

《能源》:中国电力企业的商业模式与国外企业相比,有哪些特点,他们转型的难点在哪里?

陈城:从商业模式来说,中国的一大特点是市场化不够。我们的厂网分家时间并不久,现在在做下一轮的电改,把发输配售体系进行一个重新的布局,而这个布局模式现在在学习的基本和欧洲等地一样的,这个是市场化很大的一个步骤。

与国外相比,中国对规则了解的太少了,过去厂网不分家的时候无视规则,中间不存在交易,而是部门之间的关系,厂网分家之后,交易规则也很简单,不需要用商业的协议和严格的规则来做这件事情,但是现在我们参与国际竞争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对规则的了解这方面是很欠缺的。

中国电力机制改革的难点,可能并不在我们从业人员,电力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是很高的,难点在于对于已有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这个难度远比想象中要大。

《能源》:中国电力企业之后走出去的区域布局规划应该注意些什么,方向在哪里?

陈城:我认为最大的一个注意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收益永远是和风险绑定的,我们是建立资产的一个包裹,这个包裹当中,要对于自己的未来收益的预期要有一个合理的对冲,更多要引用一些专业的财务分析而不只是拍脑袋。

区域规划,我们需要有未发达的国家,这意味着高额的风险,高额的利润,每一个项目都很大。我们也需要有发达国家,相对投资回报小,但风险也小的这些地方。现在问题并不是二者之间选其一,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怎么搭建自己相对平衡的资产包。

《能源》:面对中国在海外竞争一些不利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困难?

陈城: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眼光放得长远,我们国有企业是不允许失败的,这意味着没有缓冲期,马上就需要盈利。这个过程当中,对于选择项目还有其他方面,都是非常局限的,不利于我们自己扩张事业。现在国际市场有很多新规则,但是我们自己没有一些经验教训,是无法学会的。

另外一个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建议,是不要把自己想的太全,在现在的这样一个环境下,没有一个人能把蛋糕都吃了,没有一个人能把每一个产业链都做到完美,这个过程中更多要借力,否则未来可能吃的亏就会更多。

《能源》: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陈城:电力企业走出去我们需要明白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应该把自己作为一个所有事情都包办的走出去的主体来看待,在市场环境下大家比的应该是自己的长板,而不是比自己的短板。

电力是一个长久的投资,永远要照顾到当地人的情绪。如何在走出去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一部分利润,又不损伤当地的一部分利润,要想办法本土化,和当地合作。另外一个合作点是和新兴的科技企业的合作,这些企业代表整个电力未来的发展,不仅仅会在欧洲生根发芽,也很快会移到中国来,电力行业不仅仅是走出去,也是请进来的过程,电力投资应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不仅仅把我们的设备带出去,也要把好的东西带进来。

《能源》:埃森哲在帮助中国电力企业发展海外市场方面,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分享?

陈城:上海电力投资马耳他的项目,从它的寻源,到商业谈判,到最后的落地,是整整18个月的项目。这个项目也是克强总理亲自去和对方总理交流双方评价都很高的项目,在去年一带一路的峰会上这个项目被评为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标杆。

埃森哲在这个项目过程中,始终秉承的是一个独立第三方的观点。埃森哲从客户的角度,去合理的判断,某一个项目,它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当时很多人因为国家小、距离远、收益看起来并不可观等理由反对这个项目,但是现在恰恰是上海电力海外投资回报最大的一个项目,投资落成已经两三年了,而且它的风险很低。

《能源》:埃森哲发布了“埃森哲全球能源投资智库V1.0”,目的是什么,对埃森哲来说有什么意义?

陈城:传统上来说埃森哲做事的模式都是靠人,商业模式上,项目越多,我们交付项目的边际成本其实并没有下降,人对我们的项目是很大的一个制约。懂电力、懂海外、能够支持项目的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这个一个很局限的人才市场。

发布数据库,以一些先进的方式把曾装在脑袋里的东西固化到机器里,并不是说机器完全地取代人,至少在未来的交付过程当中,有很多客户的诉求通过机器就已经可以满足了,可能另外一些诉求需要通过半机器半人来满足。这样的模式不仅仅是埃森哲模式的一种扩展,对于客户来说,它的成本也会低很多。数据库的东西既能满足诉求,又能降低成本。

《能源》:您认为未来中国电力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前景是怎么样的?

陈城:我认为这一波的投资浪潮,至少还能持续五年,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的动机有两层,一是把我们冗余的一些产能带出去,不走出去,我们的产业链会发生踩踏事故;二是虽然我们很多企业已经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成绩,但是在科技创新这方面,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海外投资也是一个把先进技术引进来的过程。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未来至少五年,是我们电力企业投资的一个高峰期。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加载中...